首页 理论教育 保本基金:韭菜理财经全揭秘

保本基金:韭菜理财经全揭秘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4月推出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台湾证期会对保本基金规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要求募集说明书充分揭示保本基金的性质与风险,明确告知保本基金的设定参数如保本率、参与率、投资期限等,以及担保机构的标准等。2010年底,经过9稿的讨论,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进行规范。2011年,当年共有23只保本基金上报,远超前8年,当年获批成立的保本基金共有17只。

保本基金:韭菜理财经全揭秘

保本基金一度很火,在2015年“股灾”期间,只有明确“保本”的基金才卖得出去,保本基金成了“股灾”期间的明星。但当时的保本基金大多在两三年到期时也仅是“保本”而已,并没有给大家带来多少收益。投资是需要逆向思维的,第一眼看起来比较好的投资反而要当心些,小富认为仅仅保本是大家投资的底线,而不是真正的诉求。如果投资两三年只是保住本金,显然是违背了投资的初衷,因此保本投资也不是只要看到有“保本”二字就可以闭着眼睛乱投的。

由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要求,保本基金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后再也看不到保本基金了,但采用“保本策略”的基金仍然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类基金我们还是有必要去了解的。

保本常用的投资管理策略称为“CPPI策略”,全称为“恒定比例组合保本策略”,在这个基础上还衍生出了TIPP策略和OBPI策略,后两者与前者的区别就在于CPPI策略一直是以“保本”为目标,TIPP策略会不断提高收益目标来锁定收益,OBPI策略在原有的股债策略的基础上加入了期权投资。

保本基金都会采用保本的投资策略,它通过精细的计算来动态调整基金在安全资产(通常是存款、债券)和风险资产中的投资比例,同时会对风险资产进行监测,确保在保本周期内股票等风险资产产生的亏损不会超过存款等安全资产产生的收益,这样就可以实现保本周期到期时投资本金安全的目标,股票行情好的话,就有可能实现10%、20%这样的高收益,若行情不好,最差也就是没有收益,本金是不会受到损失的。很多人对于股票型基金投资心里没底,也有很多人“受过伤”,所以对“本金安全”非常在意。

这个策略有效的三个关键点:一是各类资产的比例得算好,并且要根据股票类资产的收益情况来动态调整这个比例。二是安全资产要收的利息能够按时足额收回来,安全资产一般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但并不是固定收益类资产都可以做安全资产。安全资产要能够按时收到足额的本息、市场波动要小,所以一般要去投银行的协定存款或者国债等安全度比较高的债券。虽然大家都认为银行的理财产品是很安全的,但由于这种“安全”是由银行的信用在“隐性担保”,一般的保本基金并不会去投银行理财产品的。三是保本基金还会有担保公司为这只基金进行担保,一旦没有实现“保本”,担保公司是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补贴”投资者的,这相当于是最后一道防线了。这对从事这类业务的担保公司要求很高,目前国内有这样担保资格的公司数量也极少。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我们有个10亿元保本基金,保本的期限为3年,我们的安全资产在3年内的收益率预计为3%。

我们计算两类资产的比例:按照3%的年率,要在3年后得到10亿的本金,现在对于安全资产的投资比例就是9.15亿元,最高可以拿0.85亿元进行投资,即便是这0.85%全部亏光,我们到期后还是可以确保本金不受损。

当然,这只是费前的,在实际投资过程中,我们得考虑到管理费、担保费的情况,依靠这样的保守投资肯定是不行的。在实际投资中,可以通过控制风险资产亏损金额的方式来计算两种资产的比例,同时,比如股票的行情好,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股票资产的投资。

对于“保本”的诉求不是只有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有,“保本基金”也不是我们发明的。实际上保本基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是由伯克利大学两个金融学教授创造的,并于1983年被首次应用于投资管理运作实践中,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广泛欢迎,从此发展迅速。现在在欧美、中国香港地区等金融业发达的区域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林林总总的金融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香港地区最早发行的一批保本基金是2000年3月推出的花旗科技保本基金和汇丰90%科技保本基金,封闭期分别为2.5年和2年。中国台湾地区在2003年4月推出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台湾证期会对保本基金规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要求募集说明书充分揭示保本基金的性质与风险,明确告知保本基金的设定参数如保本率、参与率、投资期限等,以及担保机构的标准等。

内地的第一只保本基金是2003年发行的南方避险增值基金。当时并未直接以“保本”字样冠名,后续发行的保本基金名字中均有“保本”两字,至2010年底,内地累计发行了9只保本基金。该品类发展严重滞后于其他基金品类。2010年底,经过9稿的讨论,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对保本基金进行规范。从制度上给保本基金正名,提供了政策基础,还从降低担保门槛、扩大保本基金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限制等方面着力拓宽保本基金发展渠道和外部环境。2011年,当年共有23只保本基金上报,远超前8年,当年获批成立的保本基金共有17只。(www.xing528.com)

实践证明,保本基金在2008年熊市及2011年的震荡市场中,较其他类别有明显的业绩优势,其资产组合较低的风险水平特征得到验证,充分体现了保本基金“优良抗跌性”的特征。自2009年A股市场出现小牛市过后,A股长年处于弱势震荡之中,股票投资长期缺乏赚钱效应,部分保本基金抓住机遇,通过债券资产的投资给投资者带来较为稳定的回报,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在2012~2014年,基金公司竞相推出一系列保本产品,不少公司还将保本基金作为公司的一张“名片”。

2014年,股债双牛的市场使保本基金迎来了业绩爆发期。2014年上半年,债市的牛市使一些保本基金抓住机会积累足够的“安全垫”,随后股市的回暖也给保本基金的权益投资带来了“滚雪球”的好机会,加上打新的收益增厚,很多保本基金业绩都在20%以上,这让不少投资者慕名抢购。

到了2015年,时隔8年,A股迎来久违的牛市,上证指数冲击5000点,在债券牛市中积累了“安全垫”的保本基金也顺势扩大了股票投资仓位,同年6月份以后,受降杠杆影响,A股出现巨幅震荡,大部分股票型基金净值出现大规模回撤,但由于保本基金持仓中仍有大量的债券,“股灾”过后资金流入债券市场,保本基金相对损失较小,受到了大家的热捧,自2015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共成立了95只保本基金,占总数的63.5%,特别是数轮“股灾”后,市场风险偏好迅速下降,保本基金成为少有的能够继续受到银行渠道力推的产品,产品数量出现了“井喷”,一度到了担保公司都没钱担保的程度。存续的保本基金一度超过151只,资产净值超过3000亿元。

投资往往就是这样,越是大热的,越容易出现不好的结果。由于2016年、2017年债券走入熊市,保本基金大多没积累好“安全垫”,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股票市场的行情,业绩表现乏善可陈,也仅仅是“保本”而已。与前些年份的表现相比悬殊,如果三年的投资仅仅是“保本”而已,相信不会是大多数投资者的初衷。

“保本”与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总原则明显是冲突的,且“保本”本身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中国证监会2017年1月24日公布了《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并于公布之日起开始实施,这正式宣告“保本基金”将成为历史。从此,存量保本基金的“转型潮”便进入了倒计时。这些保本基金或者根据法规,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或者干脆转型成其他基金,甚至可以直接选择基金清盘。根据财汇金融大数据终端统计,2018年将有94只保本基金的最近一个保本周期结束,面临转型或清盘的抉择;而在2019年,还有49只保本基金也将迎来同样的抉择。

根据新规定,将不会有新的保本基金设立,取而代之的是避险策略基金。这并不是简单换了一个名字,相较于旧有的保本基金,避险策略基金将不得在合同契约中采用现有保本基金的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即市场俗称的“反担保”,而只能引入愿意接受买断式担保的担保机构,这显然极大地增加了基金找到合适担保机构的难度——在买断式担保的约定下,如果避险策略基金到期后没达到保本要求,需要由担保机构负责补偿费用。

而存量保本基金,由于有保本周期的约定,在保本周期到期后,将必须在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转型为其他类型基金、清盘这三个选项中选择其一。从实际的操作来看,存量的保本基金大多是选择了转型为如混合型基金等其他基金产品的,或者直接选择清盘。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是阻碍保本基金变更为避险策略基金的根本原因。

或许因为转型已是命中注定,许多保本基金的操作相当“保守”,收益率一度比不过货币基金。平衡过渡对大家来说当然是一个最佳选择,对于投资者来说不管是转型还是清盘,都要面临一定的风险。

虽然保本基金已成追忆,保本策略仍在资产管理行业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投资者实际上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路来管理自己的资产。我们很多时候既想本金安全,又不想错过市场的机会,怎么办?我们现在还可以通过理财产品和权益基金的组合配置的方式,既保持本金安全,又不丧失参与市场的机会。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收益比较稳定的理财产品,计算出我们在1年或者2年时间内可能收到的收益,再将这个收益作为我们股票型基金可承受的“最大损失”来确定我们股票基金的金额。万一遇到不利的情况,股票基金亏损到了“最大损失”,就把股票基金卖出“止损”,就可以达到“保本”的目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