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道德价值教育建议及改革教育新概念

中学生道德价值教育建议及改革教育新概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表明,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稳定一致性。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德育课程之外的教育体制、教育氛围、校园文化等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对中学生道德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中学生道德价值教育建议及改革教育新概念

观念的变革是行为的先导,道德价值教育观念的变革是道德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1.道德价值教育必须强调价值引导,启发价值思考,使学生形成道德价值选择和整合的自主力量。传统的道德价值教育强调价值原则、道德规范的灌输,而忽视价值判断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事实是,家庭、学校社会都无法把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传递给青少年,价值观仅靠灌输是不能获得有机建构的;但价值可以被引导,人们可以在价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思考,形成价值评价、选择、整合的自主力量,并通过这种自主力量,从现实中寻找驾驭现实、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必须处理好“应然”和“实然”的关系,引导学生建立理想的道德价值体系,追求理想的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主体精神。市场经济时代,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应是一元的,应十分明确地导向社会本位价值观和内在精神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精神为核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让真正的“集体主义”成为时代精神,成为一元的价值导向。

2.道德价值教育应从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准则转移到发展个体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上。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某种手段服从一个外在的目的或机械地接受外在的价值观念,而是受教育者对道德价值原则的能动性理解和创造性运用,是理智的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此外,“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念只有处于更高的结构水平时,才可能具有更大的力量。”(注:陈欣银:《道德价值结构的几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第2期第62页。)也就是说只有达成较高的思维能力,才能给良好的道德规范赋予更高的价值,因此,学校德育的重点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的发展,道德知识的传授已不是中学阶段道德价值教育的重点。所以,学校必须从多方面为学生设置启发思考与判断的道德情境,让学生积极参入社会生活,赋予学生道德价值评价的自由与责任,反对不经思索一味接受现成价值观念的做法。

3.道德价值教育要引导学生建立“价值轴心”。调查表明,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缺乏稳定一致性。因此建立一种首位价值观念统帅人们对多元价值观念的选择和认定是必要的,我们称之为“价值轴心”。道德教育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价值轴心”。首先,学校德育要保持应变、开放、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价值观,逃避、堵截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其次,增强学生的应变和批判能力,在一元价值导向下建立自己的“价值轴心”,并用它来衡量不断涌现的新观念;第三,强化中学生对永恒的具有终极意义的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反省。(www.xing528.com)

4.道德价值教育要有层次性。调查表明,中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具有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且有层次性,所以道德教育必须在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对同一道德价值原则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方式和内容,使道德价值观教育形成一个科学的序列,避免无效重复的现象。道德价值观教育层次起点一般是从低到高,从基础文明素养到抽象的道德价值原则,每个阶段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5.道德价值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力量。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是多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家庭以及学校德育课程之外的教育体制、教育氛围、校园文化等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对中学生道德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仅靠德育课程(“显性课程”)无法构建其道德价值观体系,道德价值教育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力量。

责任编辑】时晓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