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

中国梦: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0余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中国经济机遇与风险并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程中追逐中国梦,首要任务是推动并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前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呈现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能源。

中国梦: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

30余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之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GDP达到51.9万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规模达到3.9万亿美元,对外开放水平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从中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等200多种工业产品生产量来看,2012年中国的工业制造能力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条件方面,截至2012年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的通车总里程达9.7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变化,同时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增速的区域化差异逐渐显现,东部发达地区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数量首次出现下降;环境成本压力上升,人民群众对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的期待值升高;地方政府性债务水平攀升,截至2012年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共计3.85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个百分点,金融风险地方财政风险加大。中国经济机遇与风险并存,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此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大调整大变革,过去主要靠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增加产能、促进出口等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稳步提升的发展需求。

在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程中追逐中国梦,首要任务是推动并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在中国梦的指引下,新时期中国经济将朝着如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是从注重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化。前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呈现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能源统计表明,201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6.2亿吨标准煤,几乎与美国相当。这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巨大的物质消耗和高昂的环境成本。例如,2011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2217.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2404.3万吨。虽然中国经济转型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转型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源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并没有与时俱进,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将倒逼发展模式实现转换。

二是从投资拉动型向全面拉动型转化。从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看,之前中国经济发展采取以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的发展模式,1978—2012年中国的年均投资增长率达到22%,而消费平均水平为16%。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来临,未来发展阶段将出现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并重的发展格局,中国经济逐渐向投资依赖向消费增长转化,从外需拉动向扩大内需转化。(www.xing528.com)

三是从工业引领向四化并举转化。在前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工业发展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目前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10∶45∶45。中央政府提出信息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信息化引领城镇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等发展思路。新四化的发展将极大改变中国的发展面貌,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快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过程。

四是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制造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中国一举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10年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到全球总量的1∕4。新时期的中国创新能力将为中国经济带来持久的增长动力。

五是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00亿美元,利用贷款3400亿美元,居于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联想海尔华为等一批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先厂商。

总之,在中国梦的牵引下,中国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的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的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拉动内需,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多依靠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模式的创新、营销策略的创设,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更多依靠现代农业的崛起,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正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