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嘉靖刻本研究:建式本及版本特征

明嘉靖刻本研究:建式本及版本特征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宋以來,建式本的發展未曾間斷,版本歷史遠超蘇式本和京式本。建式本的核心地區爲建陽,主要分布地爲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皆受其影響。建式本最主要的版本即建陽書坊刻本。在紙張方面,建式本大多爲黄色竹紙。建式本書籍尺寸大多較小,相應地版匡也比較小。[19]分别見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128、131、132頁;黄永年《古籍版本及其鑒别》,第51葉;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第48-49頁;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74頁。

明嘉靖刻本研究:建式本及版本特征

自宋以來,建式本的發展未曾間斷,版本歷史遠超蘇式本和京式本。建式本的核心地區爲建陽,主要分布地爲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皆受其影響。建式本最主要的版本即建陽書坊刻本。

由於長期在一地發展,建式本形成了非常獨特而鮮明的版本風格,這種風格在字體、版式、行款、紙張、書籍大小等方面都有比較明顯的體現。在字體方面,其特徵爲:(1)字形常常顯得較扁,這與其書籍以及版匡狹小且文字排列較密有關。(2)字形與蘇本字體相比不方正,其筆畫多有彎曲,而未拉直。但這種彎曲又與京式本不同,京式本一般比較自然流利,建式本卻不然,多有匠氣,比較生硬。(3)横、豎、撇畫起筆常常帶鈎狀,點畫也常帶鈎狀,多由連筆造成。(4)横畫收筆處多用力一頓,形成一個比較明顯的圓角,有的還露出筆鋒來。這與蘇式本的三角形和京式本的無頓筆或輕微頓筆都不太一樣。具體的例子如嘉靖十八年(1539)書林葉秀作德堂刻本《玉機微義》(圖1-5)、嘉靖十一年(1532)建寧府刻本《禮記集説》(圖1-6)、嘉靖二十四年(1545)劉氏安正堂刻本《新刊古今群書類考》(下編116)。

圖1-5 嘉靖作德堂刻《玉機微義》 天一閣藏

圖1-6 嘉靖建寧府刻《禮記集説》 天一閣藏

在版式方面,建式本多爲四周雙邊,雙順黑魚尾,粗黑口、白口皆有,如前舉《新刊古今群書類考》(下編116)爲白口。又如嘉靖十二年(1533)書林余氏自新齋刻本《新刊標題明解聖賢語論》(下編112)則爲粗黑口。也有少量細黑口的,如嘉靖六年(1527)汀州府刻本《汀州府誌》(下編121)。還有個别白口、左右雙邊、無魚尾的,如嘉靖六年(1527)李文兗刻本《尤溪縣志》(下編119)。

在行款方面,建式本半葉行數常在十行以上,每行字數也比較多。這是爲了儘量多容納文字内容。

在紙張方面,建式本大多爲黄色竹紙。部分官府刻本用白棉紙。

建式本書籍尺寸大多較小,相應地版匡也比較小。書籍高多在27厘米以下,寬多在16厘米以下。版匡高多在20厘米以下,寬多在13厘米以下。這主要是坊刻本的情况,官府刻本大多闊大一些,大小相對比較正常。

由於建式本在行款方面行密字多,書籍、版匡又比較小,這樣導致的結果,除了上面提到的字體常常比較扁之外,還有文字比較擁擠,不僅行與行之間空隙很小,而且上下文字之間筆畫常常交叉。

【注释】

[1]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第48-49頁。

[2]郎菁《許宗魯刻書考略》,《圖書館雜志》2011年第6期。

[3]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亦將許宗魯刻本冠以“陝西”(第76頁)。其他例子參見“緒論”。

[4]臺圖藏此本,書號05858。

[5]如内府本、科舉録(登科録、會試録、鄉試録)絶大部分都是黑口。僅就本書下編所收135種嘉靖本而言,黑口者就有31種。

[6]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5-6頁。

[7]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74頁。(www.xing528.com)

[8]黄永年《古籍版本及其鑒别》,第51葉。

[9]黄永年《古籍版本學》元代以前部分寫成於1985年,有1985年2月打字油印本。全書完成於1997年,而正式出版則遲至2005年,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10]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119頁。

[11]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70頁。

[12]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85-86頁。

[13]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51頁。

[14]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132頁。

[15]許多版本學教材將整個元刻本字體定爲趙體,這其實很可能是誇大或者誤解了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元刻書多用趙松雪體”一條的意思。此條前三分之二的篇幅舉了前人筆記和書目中提到的十部以及葉氏自己所藏三部元刻趙體字本(其中個别還有疑問),後三分之一的篇幅談趙孟頫抄書,只是説明元代有用趙體字刻書的風氣,有許多趙體字本。這個“多”字不能理解成大多數之意,從而得出元刻大多爲趙體字的結論。《書林清話》體例如此,比如此條的下一條作“元刻書多名手寫”,也只是説有這樣一種現象,顯然不是説元刻本大多數由名手書寫。又如卷六“宋刻書多訛舛”、卷九“國朝刻書多名手寫録亦有自書者”,都屬於這種情况。也許我們可以説葉氏表述不够嚴謹,但絶不應該將其不嚴謹的説法進一步誇大,否則將由不嚴謹變爲謬誤。

[16]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60、63頁。

[17]屈萬里、昌彼得著,潘美月增訂《圖書板本學要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09年版,第105頁。

[18]沈津《版本鑒定札記二則》,載倪莉、王蕾、沈津編《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648頁。

[19]分别見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128、131、132頁;黄永年《古籍版本及其鑒别》,第51葉;毛春翔《古書版本常談》,第48-49頁;李清志《古書版本鑒定研究》,第74頁。

[20]黄永年《古籍版本學》,第128-129頁。

[21]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甲部《經籍會通》卷四,第42-43頁。

[22]趙萬里《〈中國版刻圖録〉序》,《趙萬里文集》第一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頁。

[23]明王世貞《新刻增補藝苑卮言》卷一一:“姜立綱,永嘉人,以書直内閣,至太常卿。小變二沈爲方整,就其體中,可謂工至,而不免俗累。今盛行於世。”(《續修四庫全書》第1695册影印明萬曆十七年〔1589〕林樵雲舍刻本,第566頁)明朱謀垔《續書史會要》:“姜立綱,字廷憲,浙江瑞安人。七歳以能書命爲翰林院秀才,天順授中書舍人,内勅房辦事。歷成化、弘治,陞至太僕少卿,並仍舊辦事。卒賜祭葬,亦異數也。善楷書,清勁方正,今中書科寫制誥悉宗之。議者未免板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814册第827頁)明于慎行《穀山筆麈》卷七:“秘殿書法,皆以姜立綱爲宗,類如文奏之書。”(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0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