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成果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无核运动发端于二战末期,饱受二战之苦的世界人民热烈期盼和平。至此,第一次无核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无核运动兴起于美苏冷战正酣的80年代中后期。第三次无核运动兴起于冷战后。舒尔茨等人认为,要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最重要的是有核国领导人的加紧努力使无核武器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研究成果

美国史汀生中心的奠基人迈克·克莱彭认为,核时代先后出现过四次废除核武器运动的高潮。[26]第一次出现在二战后初期,当时核武器刚刚研制成功,并在对日作战中首次使用;第二次出现在80年代中期;第三次出现在冷战结束后的90年代中后期;第四次则以2007年美国四位前政要在《华尔街日报》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为开端,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的《无核世界》演讲为助推,目前正在全世界蓬勃发展。

第一次无核运动发端于二战末期,饱受二战之苦的世界人民热烈期盼和平。在目睹了原子弹广岛长崎的爆炸所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和毁灭性之后,美国原子能之父、洛斯·阿拉莫实验室主任罗伯特·奥本海默联合科学家们起草了《弗兰克报告》,提出控制和消灭核武器的建议,包括公开核技术,把核能置于严格的国际管制之下,使核武器的生产和使用非法化。在他们的推动下美国政府成立了“原子能国际政策专门委员会”,研究如何对核武器进行国际管制,并向美国政府提出政策建议。该委员会于1946年3月向杜鲁门总统提交了《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建议成立一个权威性国际机构,全面管理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1946年6月,美国在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以《艾奇逊—利连索尔报告》为蓝本的“巴鲁克计划”。[27]但美苏在如何消除核武器方面存在根本分歧。美国坚持“管制先于裁军”,即先建立有效的管制,然后处置现存核武器。苏联则坚持“裁军先于管制”,即首先缔结一个国际公约,缔约国应首先承诺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首先使用核武器,然后在公约生效后3个月内,销毁现存的一切核武器。[28]美苏之间的这种分歧并没有得到解决,1949年9月,苏联首次成功地进行了核试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开启了美苏核对抗的时代。至此,第一次无核运动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无核运动兴起于美苏冷战正酣的80年代中后期。里根总统上台后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发展“天衣无缝”的战略防御系统,核大战阴云一时笼罩全球。美苏两国在激烈的核军备竞赛之后,两国拥有的核弹头足够毁灭地球数十次,甚至上百次。在科学家和学者们的警示与宣传下,美国民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核和平运动。在美国民众的强大压力下,里根开始冻结部署新式核武器的计划,以缓解美苏之间紧张的局势。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提出“新思维”,主张彻底消除核武器。他在1986年1月15日的讲话中提出到2000年前分步骤完成全面消除核武器的计划。同年,里根总统和戈尔巴乔夫在雷克雅未克会面,讨论了消除核武器和远程弹道导弹的问题。1987年,美苏达成《中导条约》,同意消除所有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第二次无核运动尽管没有实现无核化,但在核裁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www.xing528.com)

第三次无核运动兴起于冷战后。随着苏联解体和美苏对峙的结束,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享有绝对军事优势,核武器在国家战略和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美国国内重新出现了要求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呼声。史汀生中心、美国科学家联盟和国家科学院等美国智库开始研究废除核武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报告,特别是史汀生中心于1995年2月开始陆续发布的有关核问题指导委员会的报告,一些在任和前任政府官员和军队将领在为报告提供咨询的同时,公开质疑美国核态势,要求全面废除核武器,引起美国、甚至其他国家智库和非政府组织的讨论,并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府。1995年11月,澳大利亚工党政府成立了“消除核武器堪培拉委员会”,该委员会于次年8月向澳政府提交《堪培拉报告》,并于同年9月向联合国散发了这一报告。该报告认为冷战后核武器的用途已经丧失,如果不启动全面废核进程,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的出现将不可避免。[29]但此次无核运动随着1998年印巴核试验、1999年美国国会未批准《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以及2002年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反导条约》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宣布失败。

第四次无核运动以2007年1月4日美国四位前政要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一文为起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核运动,得到了美国和欧盟国家领导人、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的广泛支持和响应,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2007年1月4日,美国四位前政要——乔治·舒尔茨、威廉·佩里亨利·基辛格和萨姆·纳恩联合署名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题为“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文章。文章号召全球努力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以阻止它们扩散至潜在的危险者,并最终结束它们作为世界的威胁。舒尔茨等人认为,要想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最重要的是有核国领导人的加紧努力使无核武器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事业。他们还提出一些具体步骤为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打下基础,包括:改变冷战部署核武器的态势,增加预警时间,因此减少误发或未经授权使用核武器的危险;继续实质性地减少所有核国家核力量的规模;消除所有前线部署的短程核武器等。[30]该文发表后,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积极回应。戈尔巴乔夫认为支持无核武器世界运动是他的义务,他说:“越来越明确的是,核武器不再是实现安全的手段;实际上,在过去的每一年里它们使得我们的安全更不确定。”英国外交大臣玛格丽特·贝克特说:“我们所需要的既是一种观点——一个无核武器世界的方案,又是行动——逐步减少弹头数量并限制核武器在安全政策中的作用。这两大部分是分开的,但它们相互促进。两者都是必需的,但在目前都太薄弱。”这一项目也得到了美国前政府官员如奥尔布赖特、博格、布热津斯基、麦克纳马拉和鲍威尔等人的普遍支持。2007年10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再次开会讨论无核武器世界的问题,邀请了从肯尼迪到克林顿六届美国政府中仍健在的国务卿、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参加,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同意将实现无核世界作为美国核政策的的指导方针。2008年1月15日,舒尔茨等四人再次在《华尔街日报》发表题为“走向无核武器世界”的文章。该文指出,美国和俄罗斯拥有世界将近95%的核弹头,因此有着特殊的责任、义务以及经验来展示其领导世界走向无核化,但其他国家必须加入进来。此外,实现无核世界的关键是将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的目标转变为国家间切实可行的事业,并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以及发展一个国际体系来控制核燃料循环的风险。[31]在美国四位前政要“无核武器世界”的倡议下,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了核裁军的演讲,他清楚地指出美国寻求无核世界的和平和安全的承诺,以及美国为此将要采取的做法:首先,美国将采取具体的步骤来朝无核世界努力。其次,美国将加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作为合作的基础。最后,必须确保恐怖分子不能获得核武器。[32]此次无核运动较之前三次无核运动,具有启动恰在其时、有更大的号召力、国际动员广泛、对决策形成冲击力、获得较多政府支持等特点。[33]英国国防部和外交部的四位前部长也呼吁各国实行核裁军。2009年初,英国前首相布朗加入这一行列,呼吁“加速实现核国家的裁军,防止核武器扩散到新国家并最终实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英国还提出了创造废除核武器必需环境的六项建议;印度总理辛格也呼吁建立一个无核武器世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挪威外交部长约纳斯·加尔·斯特勒和荷兰外长马克西姆·费尔哈根都公开呼吁实现无核武器世界。[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