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德国NPT遵约的研究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德国NPT遵约的研究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以国际机制的遵约理论为视角,对德国、中国与NPT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成员国与NPT的关系分析中,本书界定了国际机制理论中国家遵约的两种类型:出于外部压力的强制遵约以及出于自利考虑或承认规范合法性的自主遵约。第三章分析了联邦德国在冷战时期对NPT义务的遵守情况。如NPT内在的缺陷及其外在矛盾,NPT由于其条约本身对成员国权利义务规定的不平衡所导致的有核国与无核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一直存在,并不断恶化。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德国NPT遵约的研究

本书以国际机制的遵约理论为视角,对德国、中国与NPT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对成员国与NPT的关系分析中,本书界定了国际机制理论中国家遵约的两种类型:出于外部压力的强制遵约以及出于自利考虑或承认规范合法性的自主遵约。本书所讲的遵约主要是指国家对国际协定 (international agreement)的遵守或遵从。强制遵约和自主遵约的区分是按照国家行为体是否自愿遵守国际协定的标准而作出的:强制遵约是指行为体在外部压力或胁迫下被迫作出的选择,它是外部因素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行为体想要的结果;[27]而自主遵约则是因为行为体出于自利的考虑,或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内化了国际规范,并将它归入自身的价值体系所导致的自主遵约行为,与外部因素无关或关系不大。[28]通过研究发现,德国对NPT的遵守经历了一个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的变化过程。

第一章主要介绍和阐述国际机制的遵约理论。包括遵约的核心概念以及影响遵约的相关因素,国家遵守国际机制的两种类型——外部压力下的强制遵约与出于自利考虑或承认规范合法性的自主遵约。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形成及其主要组成部分,重点阐述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石——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并着重分析了无核国在NPT下的主要义务:自己不发展核武器以及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人们往往认为无核国在NPT下的主要义务是自己放弃发展核武器的权利,而忽视了无核国也负有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这一义务。

第三章分析了联邦德国在冷战时期对NPT义务的遵守情况。在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签署并批准了NPT,并且也确实遵守了NPT要求的不发展核武器的义务。但联邦德国的这一遵约行为是在外部压力下的产物,并非联邦德国真正想要的结果。这些外部压力不仅是指苏联强烈反对其拥有甚至是接近核武器,而且也包括其北约盟友如英国和法国不愿意看到联邦德国染指核武器。更重要的是,联邦德国的重要盟友美国也反对联邦德国染指核武器。因此,联邦德国是在外部大国的强压下被迫遵守NPT。这一外力限制下的强制遵约行为并不能导致联邦德国真正关心核不扩散机制和推动其向前发展,此时联邦德国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不受条约的影响。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对NPT的另一条义务即不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遵守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核供应国家,联邦德国的核出口控制政策严重地影响了核不扩散形势。由于联邦德国此时对NPT的遵守是一种在外部压力下被迫的无奈之举,因此当外部压力放松时,联邦德国会发生违约行为。而且重要的是,NPT关于无核国不得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核武器的规定存在明显漏洞,这使得联邦德国可以在表面上遵守了NPT的义务而实际上造成了核扩散的事实。因此,联邦德国在七八十年代为了挽救国内的核工业而执行宽松的出口控制政策,消极对待国际社会加强核出口控制的努力,削弱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此时联邦德国将自己的经济利益凌驾于核不扩散任务之上。

第四章分析了冷战后德国对NPT各项义务的遵守情况。为了获得外界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同时也由于在国际社会的社会互动过程中德国逐渐内化了核不扩散规范,它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此德国自觉、主动地遵守NPT。这表现在尽管存在支持自身发展核武器的声音,德国仍然主动宣布继续遵守不发展核武器的义务,并且自主改革和修订了先前存在漏洞的出口控制政策,完善出口控制体系。除了遵守NPT下的两条义务外,德国还积极推动和完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如在1995年NPT延长会议上付出巨大外交努力来促成NPT无限期延长和有效。同时,德国也与国际核出口控制机构如核供应国集团 (NSG)和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密切合作,为它们的改革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德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积极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国家。“强制遵约”是理解德国冷战时期遵守NPT的原因,“自主遵约”是理解联邦德国冷战后遵守NPT的原因,德国与NPT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的过程。这一过程演变的结果是德国将在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对待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态度变化过程。中国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关系也经历了从“抵制”到“部分参与”再到“全面参与”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美国核威胁的外部环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核武器的决策。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世界第五个核国家。尽管中国从拥有核武器开始就宣称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但中国政府在冷战期间对NPT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却持批评、抵制态度。冷战后,随着国际安全形势的缓和以及核不扩散规范在中国的内化,中国开始改变之前的抵制态度,于1992年正式加入NPT,开启了全面参与并推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向前发展的新时期。

第六章分析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尽管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仍然存在诸多局限、面临诸多挑战。如NPT内在的缺陷及其外在矛盾,NPT由于其条约本身对成员国权利义务规定的不平衡所导致的有核国与无核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一直存在,并不断恶化。此外,NPT的退出条款也暴露出条约存在的漏洞,易被某些国家利用并发展核武器。除了NPT存在的上述问题外,近年来,非国家行为体等核恐怖主义组织给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防范非国家行为体触及并拥有核武器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现实难题。最后,作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另一大重要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也存在核安全保障范围有限、在核查技术和财政上受制于大国、其决议缺乏强制执行力等局限。在本章第二节中,作者提出了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现实途径,为实现无核世界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注释】

[1]朱明权:《核扩散:危险与防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2]Georges Fischer,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Weapons,Europa Publications,1970.

[3]Mohamed I Shaker,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Origin and Implementation 1959-1979,Oceana Publications,1980.

[4]John Simpson,Nuclear Non-Proliferation:An Agenda for the 1990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Harald Müller,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Global Ord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George Bunn,Extend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Legal Questions Faced by the Parties in 1995,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1994.

[7]Kathleen C.Bailey,Strengthening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Westview Press,1993.

[8]Joseph F.Pilat,Beyond 1995:The Future of the NPTRegime,Plenum Press,1990.

[9]Joseph F.Pilat,1995:A New Beginning for the NPT?,Plenum Press,1995.

[10]John B.Rhinelander,At the Nuclear Crossroads:Choicesabout NuclearWeaponsand Extension of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Lawyers Alliance forWorld Security,1995.

[11]John Simpson,The Future of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St.Martin's Press,1995.(www.xing528.com)

[12]Jozef Goldblat,Non-Proliferation:TheWhy and theWherefore,SIPRI,1985.

[13]Mitchell Reiss,Bridled ambition:Why Countries Constrain Their Nuclear Capabilities,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1995.

[14]Onkar Marwah,Nuclear Proliferation and the Near-Nuclear Counties,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75.

[15]T.V.Paul,Power Versus Prudence:Why Nations Forgo NuclearWeapons,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0,pp.38-47.

[16]Maria Rost Rublee,Non-Proliferation Norms:Why StatesChoose Nuclear Restraint,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9.

[17]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东的以色列、伊朗以及东北亚的朝鲜等国的核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在此不一一赘述。

[18]朱明权:《核扩散:危险与防止》,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

[19]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田景梅:“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分歧与弥合”,《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0期;沈丁立:“核扩散与国际安全”,《世界经济政治》,2008年第2期;欧阳立平、吴兴佐:“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困境与出路”,《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2期;朱锋:“核扩散与反扩散:当代国际安全深化的困境——以朝鲜核试验为例”,《欧洲研究》,2006年第6期;赵青海:“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国际问题论坛》,2007年夏季号;谭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面临抉择”,《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2期;谭汉:“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评析”,《国际问题研究》,1995年第3期。

[20]这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李少军:“中国与核不扩散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周宝根:“中国与核不扩散机制的一种建构主义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2期;姜振飞: “美国约翰逊政府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刘宏松:“国际防扩散体系中的非正式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赵伟明:“中东核扩散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研究”,时事出版社,2012年。

[21]Cartherine Mcardle Kelleher,Germany&The Politicsof NuclearWeapon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22]Jeffrey Boutwell,The German Nuclear Dilemma,Brassey's,1990.

[23]George Quester,The Politics of Nuclear Proliferati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3,pp.175-184.

[24]T.V.Paul,Power Versus Prudence:Why Nations Forgo NuclearWeapons,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0,pp.38-47.

[25]Joachim Krause,The Future of the NPT:A German Perspective,Joseph F.Pilat and Robert E.Pendley,1995 A New Beginning for the NPT?,Plenum Press,1995,pp.135-149.

[26]这方面的著作有:Harald Müller and Christian Schlupp,Nuclear Decision-Making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Harald Müller ed.How Western European Nuclear Policy Is Made Deciding on the Atom,St.Martin's Press,1991,pp.74-95;Erwin Hackel,The Politics of Nuclear Exports in West Germany,Robert Boardman ed.,Nuclear Exportsand World Politics Policy and Regime,St Martin's Press,1983;Harald Müller,After the Scandals:West German Non-Proliferation Policy,PRIF Reports,No.9,1990;Harald Müller,Germany and the Bomb.Nuclear Policies in the Two German States,and the United Germany's Non-Proliferation Commitments,PRIF Reports,No.14,1990;Harald Müller,From Black Sheep to White Angel?The New German Export Control Policy,PRIF Reports,No.32,1994.

[27]George W.Downs,David M.Rocke,and Peter N.Barsoom,Is the Good News about Compliance Good News about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6.

[28]Harold Hongju Koh,Why Do Nations Obey International Law?,The Yale Law Journal,Vol.106,No.8,19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