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痛苦是主观感受,取决于内在信念

痛苦是主观感受,取决于内在信念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痛苦带有主观性感受,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所以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并不一样。因为这种苦并不由外在决定,而是由我们的内在信念决定。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想象跟现实的世界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也就是我们心理上的苦。当他说起自己的痛苦时,抱头痛哭。这位案主所受的苦,就是一种灵性层面的苦。

痛苦是主观感受,取决于内在信念

那痛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呢?

痛苦有3种:

1.身体的苦

这种痛苦很容易理解,它一般由疾病引起。要解决它,毫无疑问应该去看医生。

2.心理的苦

心理的苦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自己感觉自己很痛苦。这种苦跟事情无关,跟一个人对事情的看法有关。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明明正做着很痛苦的事情,他们却很快乐。比如极限运动爱好者,惊心动魄的同时,身心备受折磨;有些人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被教练虐到怀疑人生;还有的人去挑战登顶珠峰,明知每年都有很多人因此丧命,却还欣然前往;还有沙漠徒步活动,在恶劣的环境里徒步行走三四天,挑战身体的极限,可是参加者却引以为豪……这些人都在做着别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之事,但他们并不会感到痛苦。他们之所以愿意以性命为代价去做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是因为他们能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也就是说,痛苦带有主观性感受,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所以每个人对痛苦的感受并不一样。也许你觉得痛苦不堪的事情,却给别人带去了满足和快乐;而你一直憧憬并努力追求的生活,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如人间炼狱,苦不堪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苦并不由外在决定,而是由我们的内在信念决定。

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们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当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信念中认为的“应该是”和现实中发生的“如是”产生了矛盾,我们就会感到痛苦。比如我认为我应该拿到一万元奖金(应该是),但老板只给了我8000元(如是)。即使8 000元在行业里已经是很高的水准了,我依然会闷闷不乐。也就是说,当我们的想象跟现实的世界不一致时,我们就会产生痛苦的感受,这也就是我们心理上的苦。

3.灵性层面的苦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人生,就像是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摇摆。

当我们该有的都有了,比如事业、家庭、子女,这些常人追求的生活目标都有较好的收获,一切生活里的“如是”已经吻合甚至超越“应该是”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会感到空虚、不满足、失落、痛楚。这种苦,就是灵性的苦。灵性的苦很特殊,它无以名状且难以形容。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主。当他说起自己的痛苦时,抱头痛哭。他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以为他遭遇了家庭的不幸或事业的失败,但都不是。在他情绪稍稍平复后,他抽泣着对我说:“团长,我再也回不到那个状态了。”这个回答我从来没遇到过,于是好奇地问:“什么状态?”他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状态,那种美妙的感觉让他仿佛置身天堂,没有痛苦,一切都非常愉悦、美好。可是当他从那个状态出来后,整个人又回到了人间,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要一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状态,拥有那种感受,他内心就痛苦不堪。

我曾经在一个灵性的课程中也体验过这样的状态,那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这种状态中出来后的一周内,我感觉到,生命的每一刻都如此愉悦。可惜我跟他一样,之后再也没有回到过那个状态中。

这位案主所受的苦,就是一种灵性层面的苦。灵性层面的苦,一般人不太可能会遇到。在这里,我重点和大家聊聊心理的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