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痛苦是大人制服学龄前教育背后的真相

孩子痛苦是大人制服学龄前教育背后的真相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的题目叫《我们孩子的痛》。我们这些小学生,痛苦实在太多太多,在我们这年头,光是思维就已被大人侵入。这些都是大人制服我们的军队。优等生是指使它们的统领。打骂更是大人的攻城器具,这已足以让我们恐惧。这个10岁孩子含泪写下的诗歌,值得每一个“大人”反思。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往往通过两种途径来达成:一种是灌输,一种是训诫。

孩子痛苦是大人制服学龄前教育背后的真相

请欣赏一个男孩儿写的一首诗。他叫陈鲁直,年仅10岁。在挨了打骂之后,他含着眼泪,一挥而就。诗的题目叫《我们孩子的痛》。

我们这些小学生,

痛苦实在太多太多,

在我们这年头,

光是思维就已被大人侵入。

即使不被侵入,

也已经陷入黑暗。

因一点小错误而挨骂,

因成绩不理想而被斥责,

因想考上好中学而被迫奔波于补习班

这些都是大人制服我们的军队。

劝告和警告,都是间谍。

优等生是指使它们的统领。

他们用它们来劝我们投降。

打骂更是大人的攻城器具,

这已足以让我们恐惧。

我只是想通过这首诗,

给那些大人提示。

如果你们觉得语言过激,(www.xing528.com)

那我就告诉你一个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这个10岁孩子含泪写下的诗歌,值得每一个“大人”反思。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应试教育的控制压迫,流行文化的包围侵袭,岂止是思维,他们的整个生活都已经受到了成人世界的侵入。童年在消逝,残酷的竞争与蔓延的虚无,已经在逐渐蚕食和重新塑造他们的心灵。许多有识之士在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但是这种声音很快就被功利主义湮没。

我们真的走不出童年消逝的困境吗?

怀特海曾经用三个阶段来概括儿童发展的特点,即浪漫期、精确期、综合期。按照怀特海的说法,浪漫期一直延续到13岁或14岁,从14岁到18岁是精确期,18岁到22岁是综合期。小学阶段以及初中前期是一个孩子的浪漫期,初中以及高中前期是一个孩子的精确期,高中以及大学阶段是一个孩子发展的综合期。浪漫期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各种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优秀读物,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游戏中创造性地生活,要尽可能地让他们通过各种情境去发展智力。因为浪漫期是孩子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格式塔”和“图式”的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将决定他们的未来生活。精确期则以分科等方式,让他们充分地在运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逐渐运用理性,把握各种知识的奥妙,形成探究能力。综合期则可以通过一些综合课程的设置,或者通过一些现实问题的模拟解决,来帮助他们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个阶段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始终交织在一起,各个时期都有侧重,但是顺序大致如此。如果浪漫期不是在精确期之前,必然限制表现力的发展;如果精确期没有充分的浪漫期的铺垫,所谓精确就会成为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教育如果止于精确期,而不能时常重返浪漫期,就会造成思维和情感的瘫痪。

如果遵循这样的原则,那么儿童在步入社会之前,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能够充分运用理性的、具有一定解决问题能力的人。

然而现实问题是,由于片面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度地强调竞争,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经历浪漫期的滋养,就过早地被抛到激烈的竞争中去。这种过程,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对儿童浪漫期的删减与忽略,在教育上已是一个严重问题了。在现行教材中所体现出的问题尤为突出。现在的小学教育过早地强调分科,机械地将本来一体化的世界分割为语文、数学、自然、思想品德等。孩子在刚开始面对学习的时候,便形成了错误的认识,将学习的目的视为谋求分数而不是认知世界。在以分数为目的的教育背景下,儿童对世界的认识从一开始就缺乏整体感,缺乏整体图景,而没有这种整体图景为背景,儿童的学习将越来越艰难和越来越碎片化,这也是越往高年级,儿童的学习越艰难,“差生”越多的最重要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但是在这种以丧失丰富性和关联性为代价的分科教学中,具有不同智能倾向的儿童被整齐划一的标尺来判定,当然就会产生大量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学生。为了解决儿童学习困难的问题,专家们采用降低学习难度的方法,名曰“减负”,然而真正的负担其实不在于教材的难度,而在于教材被割裂,缺乏丰富性,缺乏关联性,缺乏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因此,降低难度并没有真正地消除“差生”,反而影响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这种对儿童浪漫期的破坏带来了多方面严重的后果,其中之一就是对儿童道德生态的破坏。浪漫期的儿童本来是属于道德养成时期,而儿童的道德养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在认知世界,与其他儿童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是熏陶的,也是认知的。但在过度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儿童过早地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一面,从而过早地变得骄纵、冷漠、无情、孤独、虚无。而当流行文化填补了儿儿童的这种心理空间的时候,情况变得愈加恶化。在这种背景下,儿童也开始渐渐让撒谎、作弊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日益变得麻木、残忍。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很难适应公共生活,更难以培育起真正的对他人苦难的悲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德育往往通过两种途径来达成:一种是灌输,一种是训诫。但是道德首先是一种体验,其次是一种认知,灌输和训诫可能造成“伪君子”,但绝对无法养成真正的德行,很难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因为灌输和训诫本身是反道德的,它使道德规范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割裂开来,或者说把它们从儿童生活世界中抽取出来,丧失了它们与儿童世界的血肉联系。这种灌输与训诫,同时也是违背儿童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正常的欲望得不到肯定与引导,往往在所谓的道德规则之外,形成自己的“江湖规则”。犯罪趋势越来越低龄化,其实就是一个明证。更多的儿童的价值观,则可能被电脑游戏韩剧、日剧等控制和扭曲,这已经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鉴于这种危机,我们“新教育实验”力图做一些扭转工作。因此,我们试图在小学开展以“晨诵—午读—暮省”为特色的儿童生活方式(儿童课程),来恢复儿童生活的整体性。

我们试图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晨诵课程来纠正一度遍及全国的儿童读经运动,也区别于许多学校的经典诵读。读经运动强调的是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而晨诵课程则强调恢复儿童当前生活的整体感与诗性,强调诵读(而不是机械背诵)优秀的儿童诗古典诗词、世界名诗等作品,让儿童的生活与黎明共舞,让诗歌以及美文成为培育他们美好心灵的温床。

我们同时开发了“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研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成长特点,将人类文化的若干“母题”,诸如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融渗在这些经过精心选择搭配的优秀图书中。我们通过这些优秀的图书来对抗流行文化的入侵。更重要的是,这些图书我们建议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子女共同阅读、共同交流,并设计了若干原则与方法,从而在儿童与儿童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形成共同语言,进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基于符号与经验的共同生活,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恢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除此之外,我们倡导师生共写,并规定了若干原则与方法。儿童通过有意义的写作(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作文与日记)来与成人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多方面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道德很难通过灌输与训诫来完成。道德教育是很自然地渗透于儿童阅读之中,渗透于儿童的社会交往之中的。对于存在道德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的儿童,我们也更多地强调用交往“治疗”与故事“治疗”等更有效的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逐步恢复综合课程,恢复游戏在儿童生活中的地位,将孩子从成人世界的阴影下解放出来,培育他们的真正的德行与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儿童才会既在此刻是幸福的,又能够适应更遥远和更大的挑战。

否则,“我们孩子的痛”总有一天要演变成“我们大人的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