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扎钩编织出精彩世界,春申季风

小扎钩编织出精彩世界,春申季风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莘庄钩针编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龙华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张乃清认为,莘庄钩针编结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趣。土生土长的莘庄人金龙华现年70岁了,她是莘庄钩针编结唯一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莘庄钩针编结展示厅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钩针编结作品,令每个参观者叹为观止。2009年1月,钩针编结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

小扎钩编织出精彩世界,春申季风

一根钩针、一条棉线,通过缠绕和钩拉等技法,就能编织出具有镂空立体效果的时髦服装上海闵行莘庄是中国手工钩针编结发源地。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莘庄钩针编结,一针一线有绝活,让钩针编结技艺重现神奇魅力。

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海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活动好不热闹。品七宝方糕、看皮影戏、学莘庄钩针编结……上海古镇文化节于闵行区七宝古镇拉开序幕。无处不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与今人分享古人的智慧。

莘庄钩针编结

在蒲溪广场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台格外热闹,不少游客频频驻足拍照,有的直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聊起来。“你身上这件衣服好看,手太巧了。”一位女游客直接摸了摸莘庄钩针编结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龙华那件红色编织衫。金龙华满脸笑意,手中细细的钩针翻飞得更快了,一条紫色棉线渐渐变成了精致的镂空图案。在她身边摆放的都是一针一线钩出的连衣裙旗袍、桌布、遮阳伞……有的素洁优雅,有的色彩绚丽。

莘庄钩针编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龙华

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张乃清认为,莘庄钩针编结仍在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意趣。他说:“钩针过去是人们的生计,补贴家用;现在,它更多是一种美化生活的方式,一个团聚社区百姓、沟通人际关系的好途径,而且穿着自己家人编织的衣服,温暖的感觉是从流水线上的衣服中无法获得的。”

钩针编结,俗称“做花”“结花”,是上海莘庄当地传统工艺和家庭重要副业,从事者多为女性,一代传一代。左手捏线,右手执钩针,缠绕、钩拉几个来回,一朵红色镂空的棉线牡丹花便栩栩如生起来。土生土长的莘庄人金龙华现年70岁了,她是莘庄钩针编结唯一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学拿筷子起,母亲就开始教我钩针编结了,至今已编织了60多年。”

金龙华制作的孔雀

金龙华的一手绝活,给钩针编结技艺赋予了神奇魅力。只需钩针在手,那再平常不过的一根线,便能变幻出无数的花样来。这不,针与线在她手上锁、雕、抽、勒……一件精美的编结作品正一步步地孕育成形。室内陈列的那些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完美地结合的钩针编结作品,小到婴幼儿精美的工艺鞋、掌上把玩的小玩偶,大到大花头披肩、流苏飘逸的拉丁舞衣,都是出自金龙华和她老姐妹之手。(www.xing528.com)

在莘庄钩针编结展示厅里,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钩针编结作品,令每个参观者叹为观止。就是一个最为普通的泥胎坛子,被套上一件钩针编结织品外衣后,瞬间变得雍容华贵、气度不凡,难怪有人会将钩针编结称为“软雕塑”。

钩针编结被称为“软雕塑”

莘庄钩针编结作品

据《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二年,法国天主教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到中国,在徐家汇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结技艺。此后随着沪杭铁路开通,编结手艺也传到了莘庄,这里的妇女曾通过编结手艺为家庭创收。1967年,在莘庄建立上海县艺品厂(后称上海手工艺品总厂),1979年,建立莘庄花边厂,由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下达生产任务,最盛时两厂内外有13万人从事钩针编结生产。1984年,创样品300多只,成交100多万只,主要产品有台毯、盆毯、床毯和台布等数十个品种,莘庄花边厂被列为全国抽纱工艺品定点生产厂家,并被纳入国家计划。2007年5月,钩针编结项目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1月,钩针编结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2009年10月,莘庄钩针编结坊落成开馆。

闵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组长张乃清介绍:“莘庄钩针编结技艺是一种东西融合艺术,既有西方风格,又有上海本地特色。”这几年,金龙华复原了濒临失传的花形和针法:“我总结并创新出了52种针法,外面教材只有20多种针法,年轻人对于很多过去的针法都不知道了,比如绕籽针法,就是钩出来的东西像一粒籽一样。初学者一般从‘引线’‘扎辫子’‘扣短针’学起,会钩‘梅花瓣’‘搭长脚’‘饶脚’之后,才可按图编结。”

莘庄地区已成为上海钩针编结艺术传承、交流、展示和研究的中心

金龙华拿出三大摞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的全是她多年来的原创作品:小到八角形杯垫、四海游龙绷花、以各种水果为造型的“花果满堂”,大至拉丁舞套装、玫瑰旗袍。其中,一床6尺的被单最“弹眼落睛”,整整用了18种颜色,耗时近百天才完成。

随着机器编织的兴起,近年来手工钩针编结开始走下坡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莘庄地区会该项技艺的人仅百余人,大多都已高龄。为了寻找传艺高手,现在莘庄文化中心已为金龙华觅得一位40岁的徒弟。而文化中心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将与东华大学等合作,在沪上高校推出莘庄钩针编结设计大赛,从而让更多人喜欢编结,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