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土文化中的钩编技艺,助力创收,让女孩成为创收快手

乡土文化中的钩编技艺,助力创收,让女孩成为创收快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编结技法易学,自然不胫而走,很快地流传到莘庄镇南北向的七宝、颛桥镇等地区。当时,本地女性自幼耳濡目染,稍会劳作就学习钩针编结技艺,一般十岁左右的女孩靠“小扎钩”即能成为家中的创收劳力,不到二十岁即能成为“结花快手”,如同自家的“摇钱树”。

乡土文化中的钩编技艺,助力创收,让女孩成为创收快手

20世纪20年代,莘庄地区的手工编结户越来越多,编结品的样式从单纯地来料加工朵头花和码带花边,逐渐发展到自创花样,承接编结各种式样的网眼手套、包袋等业务。这一过程极为不容易,使本地的钩针编结技艺得到提升,形成一次质的飞跃。

朵头花和码带花边的编结工艺较为简单,只消运用辫子针、长针、短针之类最普通针法即可完成,而编结网眼手套时,要求所有网眼辫子的大小钩得一个样,整体协调一致;编结包袋则需要运用多种针法,用不同的花形就会结出不同的款式,连捏针捏线的手法也复杂多了,若掌握不当,成品就会不合格,因此普通编结者难以无师自通。好在莘庄地区已经拥有一批心灵手巧的编结能手,行销商即依靠她们编结出实样,获得订单,并依靠她们传授他人,逐步得以推广。在实践中,她们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针法,还为其取了通俗易记的“土名称”,像什么模样就叫什么名称,如有“辫子针”“蜜枣针”“玉米针”“大麦针”“萝卜丝针”“珍珠针”“狗牙针”等,或怎样钩就怎么叫,如有“外钩针”“内钩针”“长针”“长长针”“交叉长针”“多饶针”等。不少针法还有个操作极强的俗名,如挂针称“一拖头”、中长针称“一绕一拖”、长针称“一绕二拖”、长长针称“二绕三拖”、圈卷长针称“三绕四拖”。用这多种针法便结出种种花形,加以不同组合,就可以编结出千变万化的款式,适应市场需求。

莘庄地区的“结花快手”在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窍门,例如:她们左手捏线,右手执钩针,通过缠绕和钩拉等技法,很快就能结出花样,而且大多用中指挑线法编结,使手指的摆动幅度小,动作更快捷;喜欢将购来的钩针再作些加工,给钩针捏手处套上一小段细竹管,或缠绕纱线,掌握时手感如意,又便于识别其主人;在针尾部位戳上一小块去皮的高粱秸,编结时感觉起了平衡作用,可以省力。

钩针花边编结初学者一般从“引线”“扎辫子”“扣短针”学起,学会了钩编“梅花瓣”“搭长脚”“饶脚”等基本技法后,即可按图纸进行编结出成品。由于编结技法易学,自然不胫而走,很快地流传到莘庄镇南北向的七宝、颛桥镇等地区。由于要求学习钩针编结手艺者日益增多,传授技艺者一般要向学艺者索取一至二元拜师费,而在初学的几个月里,给传艺者白做无报酬。(www.xing528.com)

农村,粮棉生产一年一熟,能否丰收还得“靠天吃饭”,而且一般农户平时缺少现钱零用。而编结花边,不论季节不靠天,不用投资无风险,不分昼夜均可做,只要不怕劳累,如期完成加工任务即可换取现钱,尽管工价不高,仍然被不少人家视作养家糊口的首选门道。

当时,本地女性自幼耳濡目染,稍会劳作就学习钩针编结技艺,一般十岁左右的女孩靠“小扎钩”即能成为家中的创收劳力,不到二十岁即能成为“结花快手”,如同自家的“摇钱树”。

花边制品需要不断地更新款式,才能持续地满足顾客心理,才能真正赢得市场,而其关键在于能够不断提供适合编结的新图案和新技法,俗称“新花样”。当时,由于服饰设计力量不足,花边图样不见更新,难以讨好讲究时尚的欧美市场,或者从欧美市场获得了新款式实样,却未能及时转化为可供实际编结的花样图纸。情急之中,花边行销商发现在本地的“结花快手”中,有一些中青年女性不但手艺精良,还能够传授编结技艺,特别出众者还“看得懂图样”,新花样不学自通,而且会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自行“出新花样”,创造出新图形和新针法,使新款式转化新工艺。花边洋行的行销者和设计师便在这里挖掘人才,依靠这批编结高手不断编制出“新花样”,或根据市场新要求编制出新的针法组合,从而使制品花形图案日趋丰富,迅速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她们的编结用料也由单一的白棉纱线,扩展到用米色、灰色、蓝色棉线及粗线等。编结手法则扩展为编结方格网,运用朵头花的有机镶拼和不同组合,编结出越来越多的家用饰品和服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