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际冲突及其心理学研究成果

群际冲突及其心理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群际互动或人际互动产生时,群体总比个体表现得更富竞争性。因而,群际冲突是群体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只有介入超然目标,即两个群体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群际冲突才会减少。因此,积极社会认同需要满足的前提是形成内群体积极特征的社会表征,这就需要创造一种群际间的社会竞争,并保证内群体在“竞争”中获胜,以获得积极社会认同。这种“社会竞争”策略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群际冲突。

群际冲突及其心理学研究成果

当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时,群体间的竞争性也会越来越强。此后数年Drigotas和Insko等人通过一系列最简群体范式的实验室研究,发现了群际关系与人际关系在冲突性上的非连续性效应(discontinuity effect)[28],即与人们把相互作用看做是人际性质的情境相比,当人们处于群体成员身份突显的情境中并发生社会互动时,竞争和合作性互动都更少。并强调如果比较单独的群体和个体,这种非连续性效应并不一定存在。当群际互动或人际互动产生时,群体总比个体表现得更富竞争性。因而,群际冲突是群体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

谢里夫等人根据其“强盗营”的研究认为,群体关系决定于现实利益关系,若群体间的现实利益(如资源、地位、权利等)是冲突的,那么群体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介入超然目标,即两个群体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目标(即群体间的利益是一致的),群际冲突才会减少。然而后来的研究[29]发现,现实利益冲突并不总是群体冲突的充分条件而且也不总是必要条件,当然这并不说明利益关系对群体关系没有影响,实际上,在加入超然目标的情况下,在超然目标的维度上,我们可以看做两个群体在更大的维度上重新进行了类别划分,进而形成了一个群体,这就是再类别化。这种超然目标是否瓦解了两个群体所有维度的冲突,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www.xing528.com)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有追求积极社会认同的需要,积极的社会认同往往来自于与外群体的比较,群体成员通过内群偏好和外群歧视在群体比较中获得正向的内群积极特异性,从而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因此,积极社会认同需要满足的前提是形成内群体积极特征的社会表征,这就需要创造一种群际间的社会竞争,并保证内群体在“竞争”中获胜,以获得积极社会认同。这种“社会竞争”策略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群际冲突。群体性事件正是群际冲突的表现形式,是群际冲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