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转型中后乡土社会的嬗

社会转型中后乡土社会的嬗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乡土社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表5-11990—2010 年中国乡村各种非农就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员的比例[11]即便是乡村农业从业者,其收入来源也并非都来自农业收入,其通过手工业、 副业生产等兼业行为取得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传统农村的种植业收入在农户家庭的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后乡土社会的农民与土地的依赖关系出现了松动。表5-21985—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其构成[12]社会分层的多样化。

社会转型中后乡土社会的嬗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乡土社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市场经济的渗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交通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些都催生着传统乡土社会的大变局,后乡土社会形态在变局中出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土地依赖的松弛。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和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均逐年下降,而非农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到2010 年其比例已达到52.61% ,其中乡镇企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为38.37% ,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为8.08% ,个体户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为6.16% (详见表5-1)。

表5-1 1990—2010 年中国乡村各种非农就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员的比例[11]

即便是乡村农业从业者,其收入来源也并非都来自农业收入,其通过手工业、 副业生产等兼业行为取得的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详见表5-2)。随着进城务工潮的到来,务工工资收益已成为农户家庭现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由此可见,传统农村种植业收入在农户家庭的收入结构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后乡土社会的农民与土地的依赖关系出现了松动。

表5-2 1985—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及其构成[12](www.xing528.com)

(2)社会分层的多样化。在后乡土社会,乡镇企业管理者、私有企业主、农业经营大户、个体工商户、农民工、企业雇工等群体不断出现,农民组成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农民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已难以统一概括。无论外出务工农民还是乡村就业人员,均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基于平等身份的商品交易行为已改变了传统基于人伦的差序格局,按市场经济的标准划分社会阶层已成为后乡土社会的一种现实需求。[13]传统的长者权威、乡村干部权威渐渐衰落,基于财富排序的新兴富裕阶层在后乡土社会影响力渐增。

(3)社会空间和交往的开放性。在每年独具特色、颇为壮观的春运高潮中,数亿的人口在城乡之间流动,农民工不断在打工城市与故土之间奔波;新兴农民阶层也不再一直固守在农村,很多人在城里买房置业、安家居住;随着现代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村落之间、城乡之间的物理距离大为缩短、相互联系和影响愈加紧密,传统农村封闭状态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农村市场化也在不断推进,农业投资者不乏外乡人,“熟人社会” 逐渐演化为 “半熟人社会”。

(4)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强和城市化的推进,新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渗透到后乡土社会中,主要表现在:农民的家族和宗族意识逐渐淡漠,传统心理和习俗对人们的行为约束力逐渐减弱,如祭祀祖先的仪式操持人多为年长者,参与者规模大为缩小,已经失去了传统全民参与的正式性与隆重感;[14]村庄共同体意识也在逐渐淡化,传统的礼治秩序已难以为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融洽度在降低,人情淡漠现象渐渐显现,对财富和利益的追求已成为很多人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重要指向,催生出更多的功利、私欲与实用主义

社会转型中,从乡土社会到后乡土社会的嬗变确实史无前例、影响深远,但无论在社会结构、经济方式还是价值观念方面,后乡土社会与现代城市之间依然存在巨大的差别,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结合关系依然具有一定影响力,而传统乡土观念也并未彻底消解,这样的过渡社会状态自然也给国家治理添加了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