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派电视剧发展初探:社会转型中的成功模式

南派电视剧发展初探:社会转型中的成功模式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0年代是南派电视剧发展历程中最引以为傲的“黄金十年”。京派电视剧的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渴望》《大宅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奋斗》等。这也是海派电视剧一贯的作风。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南派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之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的第二批重点文艺项目,也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

南派电视剧发展初探:社会转型中的成功模式

90年代是南派电视剧发展历程中最引以为傲的“黄金十年”。《情满珠江》(1994年)、《农民的儿子》(1995年)、《英雄无悔》(1996年)、《和平年代》(1997年)、《军嫂》(1997年)像重磅炸弹先后引爆中国电视市场,4年内连获5个“五个一工程奖”,几乎囊括飞天奖、金鹰奖,为南派电视剧赢得了声誉,也给“南派电视剧”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时隔多年后,不以广东特色为主要背景,风格与前述电视剧不尽相同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娘》等电视剧异军突起,又为广东电视连续剧开创了一重新的境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特别是《娘》剧的成功,被认为是“标志着‘广东制造’长篇电视剧的新高度,给荧屏带来一股清新的现实主义春风。”[43]

纵观国内京沪粤三大电视剧生产基地,我们发现,他们各自特点鲜明,个性突出。

先从京派电视剧说起。北京,六朝古都,从明代中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的景观融各地区各民族风情为一炉,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城市风貌。北京的文化兼有皇族文化与市民文化的特点,一方面是宫廷礼仪,一方面是胡同人情。因此在京派的电视剧里,既可以看到古都景象、市井风光,品味京畿地区的民风民俗乡土人情;又可以聆听京腔京调、京韵京声,领略“大宅院文化”与“小胡同文化”。最重要的是通过京派电视剧,观众可以体会浸泡在“皇城文化”与“平民文化”相互交织中的人物生活状态与精神气韵。京派电视剧的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渴望》《大宅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奋斗》等。

其实,细分起来,可以把京派电视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为题材,展示京都历史风貌,并从对历史人物的描绘中探讨京味文化的内涵。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集中展现了北平人民的一段痛苦经历,剧中对老北平的景物、风志、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另一类京派电视剧反映的是现代北京生活。这些电视剧着眼于当代北京人生活和心理的变化,重塑北京人的人格,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浓郁的“京味”风格和幽默风趣的艺术手法反映了现实北京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引起观众共鸣。

再看看海派电视剧。上海,有着很矛盾的文化底蕴。上海的市民习气很“小家碧玉”,一个词一段句子都有可能是一种精明的暗喻。而她欣欣向荣的经济态势又令她表现得时尚宽容。身在其中的人的情感更是微妙得无法言说。海派电视剧的经典有这么几部:《上海一家人》《儿女情长》《蜗居》《双面胶》。这四部剧,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真实。这也是海派电视剧一贯的作风。选取和切入点都是凡人凡事,却在这平凡中挖掘人性最深层次的东西。旧的海派文化是很市民的,细节的,琐碎的,不张扬却暗涌无限。而她一贯的开放格局又让这种暗涌有蠢蠢欲动的外溢倾向,所以,总在矛盾里挣扎,人性的碰撞就愈加激烈。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上海,现在的海派文化,是时尚的,先进的,多元的;现在的海派电视剧可能更多的是反应新进移民在上海的工作生活或是反应上海本地人在这场大潮中的思维方式或是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但归根结底还是带有强烈的市民气息。

而南派电视剧,是传承具有“开放兼容、创新争先”的岭南文化精髓基础上,不断吸取和融汇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海外文化、粤港文化精华,而逐渐形成的。它既不同于京派的睿智调侃或是对“大宅院文化”与“小胡同文化”的崇拜;也不同于海派强烈的市民气息。与他们相比,粤派电视剧显得大气磅礴,洋溢着英雄式的、史诗般的气度与力度。

如果要给广东南派电视剧下个定义的话,首先是它在内容和形式的表现上应有南派的内容,展现岭南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风貌,突出岭南地域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发展与变迁。其次,在文化内核上应具备南派的精神,即富于改革、敢为天下先、善于开拓、敢想会干、善饮头啖汤的改革开放和创新进取的精神以及内涵深厚、形式丰富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再次,在电视剧的编创、制作与生产方面,它应是以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产业运营商。第四,在依托平台和传播平台方面,它应是以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机构,如广东电视台、南方卫视及其户外、网络、移动和其他相关播放平台等。 

南派电视剧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程,它从童年走来,经历少年、壮年、已届天命之年。经过几代电视人的努力,现已步入了春华秋实、开枝散叶、再度创造辉煌期。所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验证了广东电视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和务实精神,并为全国的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意义非凡的经验模式。

一、注重“文化工程”意识,追求良好社会效益

文化工程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包括巨额资金的运转、制作与发行的协调、优质影视制作设备的调配保证、制片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运作……它是一种意识形态运作和生产行为,但这种运作是在极大地优化文化生态环境、确保文化生产力活跃、能动的状态下的运转。[44]省委领导部门对作家艺术家进行指导和引导,但这是在保证作家们获得最优化的创作环境和自由探索的前提下的引导。而早在93年的多次会议上,广东省委宣传部反复强调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市场意识”以及反映广东改革开放大背景的指导思想。电视台要广纳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精英,制作出像《渴望》那样轰动全国的电视剧。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南派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之中。

电视剧是一种家喻户晓,最能为广大受众所接受的一种艺术形式,演员阵容和导演人选无疑成为文化工程中特别关键的环节。《娘》选用斯琴高娃、《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起用唐国强和陈建斌等都起到了既符合剧情需要又有巨大号召力的作用,体现了“文化工程”实施的广阔视野、精品意识和市场意识。

《娘》剧中,斯琴高娃演的佃户家的满仓娘,是全剧的亮点和灵魂。此剧展现了以她饰演的“满仓娘”为代表的多个不同个性“娘”的艺术形象,用崇高和慈爱酿成了一部大片的史诗气质。大爱当然不仅仅是崇高、慈爱和亲情,片中还刻意提炼出另一种仁爱——宽恕,令片中增添了更多直指人心的亮色,发人深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确定的第二批重点文艺项目,也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建党90周年献礼电视剧,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它全景式的展现了中国“两弹一星”工程的艰苦卓绝、曲折跌宕的研制过程。塑造了从共和国领袖、开国元勋到杰出科学家的群像,讴歌了中华民族坚韧顽强、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唱响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主旋律,让人看后心潮澎湃,沉浸于深深的感动之中。

除此,广东电视剧制作在导演人选上,从一开始便很注重运用广东省本地人才,并更看重对青年导演的提拔和培养。比如(《情满珠江》和紧接其后的《和平年代》所启用的就是当年的新人导演李舒,让他成为90年代创效率最高的导演。这体现出广东“文化工程”意识中高度关注“可继续生产”的人才开发的深谋远虑。而这些时代精品的拍摄更是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以广东电视台为平台,集中社会精英进行的精品工程。无疑,这些获奖剧目高扬了“主旋律”的作品。这里有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深情的赞誉,有对民族传统美德的积极的肯定,有对改革开放的热情的歌颂,更有对爱国主义的大力的弘扬。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了生活奇迹般的变化,看到人们所经历的艰苦的往事,看到剧中人物他们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又经受着怎样的冲击、锤炼与洗礼。他们中有的人在成长、在成熟;有的人在奋争、在求索;还有的人在蜕变、在进步。新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人们在选择生活,生活也在考验着人们。

二、注重优秀剧本创作,寻求“接地气”的题材

对于创作一部成功的电视连续剧来说,除了要有好的导演、演员外,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有个好本子、好故事和能接“地气”的好题材。因为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繁荣,与题材的广泛化、多样性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荧屏题材丰富十分重要,有诸如《新三国》《新红楼梦》的翻拍剧、有类似《潜伏》《风声》的谍战剧,也有好像《宫》《步步惊心》这样的古装穿越剧。而广东电视剧的取材焦点,近10年来大部分都是以新中国成立或是改革开放中的当代故事为贯串的。从早期的《情满珠江》到近期的《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题材的当代性和视野的广阔性,成为广东电视剧的一大特点。广东电视剧无论是军人题材、商战题材还是女性题材,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宗旨,即都以当代社会中的一些社会矛盾为线索,都以树立改革开放中的正面人物、英雄形象为最高任务,以塑造刚毅、自主、独立、拼博的主人公为美学追求,彰显主流社会与个体生命的“正能量”。

《情满珠江》中林必成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苦苦挣扎,他第一次选择淑贞是因为爱情的作用,他第二次选择越美与向往事业的成功是分不开的,林必成的情感嬗变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除此,广东电视剧代表作中的三个男主人公:林必成、高天、秦子雄无一不是以铁骨铮铮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具体说来,林必成是在和平年代的改革浪潮中“理想迷失”的末路英雄,而高天和秦子雄则是不断克服自我,最终实现梦想的英雄。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题材重大,属于宏大叙事。在题材的选择上占了一个很大的先机。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题材,电视剧创作者们没有丝毫哗众取宠之意,剧本创作中掌握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并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进行历史的还原性叙述的时候,是很严肃认真的,在处理敏感话题的时候,它把握的分寸也是非常到位的。它重点是释放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国家领导人那种大智慧大勇气,还是像钱学森邓稼先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那种忘我、忘家的奋斗精神,都是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即使是写家庭伦理、感情纠葛的电视剧,编剧也是把它置于社会冲突中来展开的。份量和厚度,顿见不同。《娘》中,斯琴高娃饰演的“满仓娘”是个大字不识、土得掉渣的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五十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发展的浪潮中,以其最质朴、最本色的行为,完成了一出出让人心灵震颤的人生大戏。“满仓娘”是具象的,又是超具象的,是中国传统美德在一次次极端境遇下的艰难生存和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所表现出来的仁义大爱,完美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最高贵、最迷人的那一部分。

此外,为了保证剧本和作品拍摄的质量,广东还采取集约化(非集团化)的生产路线。通过省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和策划,它不仅将不同制作单位的优秀编、导、演人员成功地凝聚起来,宣传部既为剧本的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土壤,也参与具体的策划与创作。拍摄《情满珠江》等剧时,宣传部的几位领导都曾多次参加剧组讨论,在尊重主创人员创作自由的基础上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理论与艺术的结合使剧作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真实感人的魅力。作品从“文革”一直写到当前的改革开放。近20年的时间跨度,以一个家族、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情感冲突为核心,上演了一段社会生活与人心、人情的“变革史”。我们看到,正是由于众多苦难的磨炼,正因为人物感情的起落回转,事业上的坎坷曲折,使得梁淑贞这个人物十分丰满、逼真,并最终成为当代女性的骄傲和典范。

三、注重巧妙的叙事艺术,追寻雅俗共赏的审美

文艺创作要高扬主旋律,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政策及宣传目标所决定的;文艺作品又必须大众化,这是文艺实现其审美、教育、娱乐功能的一个必由之路。[45]但是很多电视剧创作者很难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甚至认为他们是水火不容的。而90年代以来,广东文艺界在主旋律与大众化的结合上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在影视剧的创作上,这一结合更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娘》《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剧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作品,既强调思想内容上的深化,创作者的心与时代的步伐一起律动,从而高扬了主旋律;同时也注重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重视写实性、叙事性。因为优秀的电视剧之所以攫取人心,在于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而人物形象的鲜明突出离不开情感浓度和丰富细腻的描写。

电视剧《娘》大而长,确实有一个史诗框架,但尽管《娘》剧有着四十年的时代跨度,该剧却并没有演绎和铺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或是文革等不同时代的社会问题、历史事件,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母亲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上,以“满仓娘”的心理发展作为结构整部电视剧情节的主线和重心,着重表现人物的痛苦、矛盾、犹疑、焦灼与抗争,触及人性最真实的一面,写出人生的曲折与沉重,并探索人的本性问题。这种巧妙的叙事艺术和生动的人物刻画,使得《娘》剧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情满珠江》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的电视剧,其主题重大而严肃。但大量笔墨却落在男主人公林必成和梁淑贞、谭蓉、张越美三个女人的爱情纠葛上,剖析了他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曲折的心路历程。它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线的“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把矛盾的主线置于善恶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时期人们强烈的致富欲望与人情、人格的冲突,成功避开了有关改革开放的更为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复杂社会生活中更为深刻的人生课题。也正是这一矛盾冲突的选择与铺陈,一方面体现了“主旋律”的思想要求;另一方面又适应了通俗剧的特征。我们的艺术家抓住的正是这样一个富有时代特征,而又使人强烈关注的矛盾冲突,从而在主题的时代性、现实性、理想性、普遍性上使“主旋律”与通俗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而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成功在于创作者们不拘泥于以往电视剧拍摄的传统观念与技术局限,借鉴、采用了很多纪实性的专题片、纪录片的一些手段,大量地使用了一些旁白、字幕等元素,使它在节奏上不拖沓,不仅能够突出重点,而且能让观众了解它的全貌,形成了一种纪实性的电视剧范式。另外,大量的旁白,还能把观众的民族记忆和情绪很好的调动起来,增加了它的感染力。此外,作为一部纪实体的电视剧,在红色的基调下融入了合理的商业元素,也是这个剧成功的原因所在。首先,《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里面能看到谍战剧的惊悚,其次这部电视剧也有情感剧的煽情,再次,在电视剧里面,还能看到历史剧的“八卦”。使观众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但是,细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很强烈的感觉到21世纪后以《娘》《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为代表的粤产电视剧,与之前以《情满珠江》《英雄无悔》为代表的90年代的粤产电视剧无论是在题材、样式、风格、主题方面还是在创作模式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主要源于创作语境的变化:早期的南派电视剧的审美特质源于广东所处的独特语境,即置身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最前沿,最先感知新事物、新情感、新矛盾,容易发掘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南派电视剧语境的独特性正逐渐消失,南派电视剧的地域特性逐步消解。再加上,此时,北来的电视台通过自制剧、独播剧的形式正在吸引着岭南地域的电视观众,并一步一步慢慢地蚕食着原本属于广东电视的“荧屏文化地盘”。广东南派电视剧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制作出现了从地域流派到类型化激变的过程。南方影视传媒集团的电视剧创作由此也开始了转型调整期。

新世纪之初,面对北来的各省上星电视对于广东电视及其南派电视剧的挑战与冲击,广东电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资源,提出了本土化制作、短剧发展的战略,在现实的发展中尝试着依托岭南地域及其本土文化的特色与稳定本地观众的发展需求。并推出像《外来媳妇本地郎》这样富于岭南文化特色和广州市井元素的家庭系列短剧,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广东电视人并不满足于此,因为,这和90年代的南派电视剧“巅峰”相比,差之甚远。于是,聪明的广东电视人想到了在04年,经典之作《情满珠江》推出后的10周年,推出《情暖珠江》,巧借前者进行无形的推介与宣传。然而,颇为遗憾的是《情暖珠江》也并没有达到10年前《情满珠江》广泛影响和历史高度,不免让人们对用历史的遗风和经典的影响去进行创制新电视剧提出疑问和思考。再到后来,广东电视人向全国电视剧形式看齐,将他们编创与制作的眼光投向了革命和战争的年代。在2009至2011年的两年间,广东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及其南方电视台参与制作并陆续推出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娘》《枪炮侯》等三部关涉历史与革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让人们在电视荧屏的展现里感受到了那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写着的却是人们共同的人性光辉的赞歌。近几年的广东南派电视剧以历史的笔触和荧屏的风格触摸时代,彰显人性;关注个体,启发思考,突现新世纪广东南派电视剧的磨砺与亮剑。(www.xing528.com)

总的来说,此时的南派电视剧着重实行“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一方面应对国家和社会主旋律的宣传与传播的走“抓工程”之路;两一方面,应对市场化导向进行优选电视剧目的走“抓市场“之路。

首先,更加重视题材的“与时俱进”,实行“遵命文学”的影视创作模式,弘扬主流价值观。

进入新世纪,社会朝着多元化发展,以往“主旋律”创作追求的“宏大叙事”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多样化的“主旋律”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主题的重任。”[46]因此,在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上题材开始延伸,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在电视剧创作中得到表现。创作者在作品中将真实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表现出来,把时代的精神融入到主题当中,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得到体现。新世纪的主旋律电视剧正是通过一种对主流价值观的渲染,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因此,此时的电视剧创作可以说是一种“遵命文学”式的创作模式。“遵命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鲁迅先生率先提出的。他曾在《自选集》自序中这样写道:“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47]它要求政治性和真实性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那么用到电视剧创作中来说,就是省委宣传部及相关上级部门立项、选题、审批,南方影视传媒集团担当具体落实与制作执行。比如:

《故乡的云》(2006年):国内首部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电视剧。

《香港姐妹》(2007年):献礼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视剧。

《深圳湾》(2008年):献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电视剧。

《风云1949》(2009年):献礼建国60周年。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1年):献礼建党90周年

上述这些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精神为主题或是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事件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

这类电视剧反映是中国共产党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政治人物,是历史发展赋予主旋律电视剧的一个特殊的概念。由于内容的限定,使得这类题材的电视剧更具有中国特色的形态和观念。其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它是省委宣传部确定的第二批重点文艺项目,也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建党90周年献礼电视剧,这样一部完全“主旋律”的作品,收看的观众却很多,数据显示其收视率一路飘红,社会的反响也很好。作为是一部革命史诗的大剧,它成功创造了一种记事体的电视剧范式。在重大题材的细节化、领袖人物的平民化,以及政治的情感化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形成了中国电视剧一种新的形式和类型,是多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重大收获,也是中国电视剧多样化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此外,还有像《娘》这样表现现实生活、家庭伦理和主流价值观念的现代题材电视剧。21世纪,我国处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急速转型期,老百姓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主流政治这时意识到,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要抛弃了意识形态脸谱化的工具,减少刻板的正面说教而在各种日常事件、百姓生活、婚姻爱情中讴歌人性的崇高,颂扬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党的忠诚奉献,才更能好地发挥“主旋律”的导向作用。”[48]主流政治希望通过电视剧这一载体,使其发挥出宣传和鼓动的作用。在这些电视剧中,历史被创作者客观的展现出来,使那段历史被观众回顾和重温,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家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形式。

据悉,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还将陆续推出新品。比如,反映改革开放的《下海》11月也会登陆央视黄金档,讲述辛亥革命的《枪炮侯》、反映海外华侨华人创业史的《金山》、以空姐飞行师为题材的《云上的诱惑》等剧也将陆续推出。[49]

其次,实现了地域流派到类型化生产的转变,电视剧类型逐渐丰富。

电视剧类型与电视剧产业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类型剧对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了解观众的需求,有利于了解市场的状况,有利于对所拍电视剧进行明确的定位。类型剧走向多元和成熟,预示着电视剧产业渐入佳境,已初步建立了良性的市场运作环境。

广东位于中原文化和港澳文化的交汇点,两种文化的浸染,形成其多元结构的文化形态。浓郁的南国风情深深的打动了观众的心。因此早期的粤派电视剧更多地把镜头聚焦在当代沸腾的生活上。无论是《情满珠江》,还是《外来妹》都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而21世纪电视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剧发展变化突飞猛进。电视剧的类型日益丰富起来。这十年我国电视剧类型主要有情景喜剧、谍战剧、武侠剧、破案剧、言情剧、伦理剧、历史剧、古装剧等。同时还出现了青春偶像剧、科幻剧等一些新的电视剧类型。而广东电视也适时顺应这一潮流开始转型。

2002年至2004年之间诞生的短剧清一色全是生活轻喜剧,具有浓郁的南方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市井气息。如南方台的《老猫烧须》讲的是一群老年人退休后在社区里遇到的新鲜事;《乘龙怪婿》从内容到形式都“恶搞到底”;《新七十二家房客》则抓住一个“原汁原味”,从另一种角度还原广州市民社会场景,唤起老广州的集体记忆,也使自己的粤语短剧“广州印章”更加鲜明。

2010年广东电视台电视剧中心实现了改企转制。同年8月,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举行了挂牌成立仪式,这是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实施转制改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做强做大电视剧产业的一个重要举措。广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后,股份制改革箭在弦上,为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广东电视台以及其电视剧创作打开了通道,描绘了广视传媒股改、融资、上市的路线图。

这时候的电视剧类型更加多元化起来,真正做到与市场接轨、与资本接轨,与社会接轨。比如谍战类的《潜伏》、言情类的《爱得起》、古装剧《楚留香传奇》、悬疑类的《A计划》等都在市场上、收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据悉,当下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关注的两部南粤题材的电视剧,一部是讲述广东十三行的《大清商埠》和反映旧时广东人口迁移下南洋的《过番》,都是十分具有广东本土特色的“粤派”电视剧。可以说,新时期,南方传媒集团现正着力在本土化策略和全国性视野上下功夫,去创作更多更好地精品献给广大的电视观众。[50]

再者,“三种模式,同时推进”,呈现“三剑齐发”的良好态势

一方面,对广东电视台所属的电视剧制作中心进行改制,实行制播分离,成立了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另一方面,集团注资成立了直属的南方领航影视制作传播有限公司以加大影内容制作的力度;同时,继续发挥南方电视台多种渠道投资电视剧制作的积极性。三管齐下,带动了广东影视内容的发展和繁荣。

一、转企改制、制播分离带来了活力。广东电视台原电视剧制作中心“转企改制”,成立了“广东广视传媒有限公司”,改制后的公司从原来130多人、以等待拨款为主的运作体制,成为仅有30人、走向市场并制作精品的影视剧公司,并制作了《桥隆飙》等优秀影视剧作品,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实施专业化市场运作,探索产业化发展之路。集团下属控股公司组建“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在短短两年时间就制作出《娘》《枪炮侯》《天堂秀》《云上的诱惑》等影视剧作品。公司致力于打造影视业“广东制作”品牌,以长期在激烈竞争的影视市场探索出一条影视内容制作的产业之路。

三、锻造优秀团队,拓展合作渠道。南方电视台拥有一支精干优秀的影视剧策划制作团队,他们在市场分析、剧本选择、影视制作等方面具有前瞻意识,不仅掌握剧本的内容源头,从剧本的大纲、策划开始介入,同时拓展合作渠道,采用制作合作、运营合作、投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互补,由此创作出品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潜伏》《亮剑》等一大批影视精品,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良好评价。

当然,从目前全国范围来看,现在早已不是粤、京、沪三个地区的电视剧独霸天下的时代了,湘派、陕派、苏派等地域流派电视剧异军突起,尤其是2010年以来,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浙江卫视推出的独播剧、自制剧更是成为繁荣荧屏生力军。这些电视区域文化的繁荣和壮大,大大促进我国电视剧创作登上了一个新高度,亦给前行中的广东南派电视剧的发展带了新的严峻挑战。

因此,作为广东南派电视剧播出的传统平台——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及旗下的广东电视台与南方电视台,应该在后2012的时代里,寻求广东南派电视剧新的扬帆起航的领域与契机,继续擎起广东电视及其南派电视剧中兴(复兴)与发展的历史大旗,明确南派电视剧的发展定位,厘清南派电视剧的发展思路,重塑南派电视剧的文化品牌。并且传承“广东电视人”的统一理念,积极构建南方影视传媒及广东电视的现代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传统播放平台,将“产学研”作为给力助推器,真正形成兼顾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广东南派电视剧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