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防护:直接接触传播与皮肤疾病

职业防护:直接接触传播与皮肤疾病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子参与下直接与传染源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常见于皮肤性疾病,如疥疮的暴发流行主要发生于护士与洗衣房女工等。

职业防护:直接接触传播与皮肤疾病

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子参与下直接与传染源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常见于皮肤性疾病,如疥疮的暴发流行主要发生于护士与洗衣房女工等。

(一)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病原体

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病原体有流行性角结膜炎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

1.病毒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角膜炎病毒、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

(1)水痘、带状疱疹:水痘、带状疱疹是由同一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两种不同表现的疾病。原发感染为水痘,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带状疱疹。水痘传染性很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水痘痂皮无传染性)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由于水痘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且多见于从未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者,因此,未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年轻护士感染水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

(2)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我国已列入法定报告的传染病。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妊娠早期特别是头3个月感染风疹,可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因此,职业性感染风疹对妊娠期医务人员具有严重的危害。由于在风疹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及血液、尿液等样本中均可分离出病毒,因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排泄物或分泌物时,应做好自身防护。

(3)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途径,其他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甲型肝炎患者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含有HAV,医务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工作中难免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因此,应加强自身防护,防止病从口入,注意个人卫生是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最佳方法。

2.细菌

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细菌有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链球菌等。

传染性结膜炎: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传染性结膜炎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种。患者的泪水有很强的传染性,通过污染的手指、布类、毛巾、太阳镜等,导致人与人之间传播。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手、公用的物品等引起接触传播发生感染。

(二)直接接触传播易感环节

1.皮肤黏膜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活动时,经常近距离接触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当皮肤黏膜不完整、破损时,极易受到经直接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侵袭。

2.环境

有调查发现医务人员感染传染性软疣的危险性相当于非医务人员的2.1倍,而皮肤科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性是其他医务人员的4倍。某医院烧伤病房内,医护人员手携带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者为25.90%,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者为22.20%,金黄色葡萄球菌者为14.80%。各种常用物品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床上物品为24.40%,医疗用品为10.54%,洗手槽水龙头为8.80%,床边水瓶塞为26.00%,室内地板为25.20%,拖把及抹布为69.20%。另外,医院中的某些环境或液体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如空调器、气体过滤瓶、注射器械等,常适宜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称为“环境储源”,为接触传播的易感环节。

3.防护意识

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在直接接触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患者前后,尤其是在给患者换尿片、处理患者粪便,或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疱疹患者疱液等高危操作后未认真洗手或消毒,均可导致直接接触感染。

4.基础设施

医院基础设施能否满足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对预防接触感染,降低其危险性具有很大作用。如洗手消毒设施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能否保证数量和设置的合理性等。(www.xing528.com)

(三)直接接触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隔离

对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对患者的隔离包括: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做好个人防护

由于水痘患者的疱疹液、血液及口腔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因此,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的疱疹液、血液及口腔分泌物时应戴好手套。对于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应戴护目镜。在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如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3.加强消毒隔离工作

注意患者衣物和用具的清洁消毒,在环境的管理上,应注意仪器、物品使用后的消毒,诊疗、护理过程中所使用过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每次使用后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清水擦干。医务人员污染的工作服可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 min后清洗。

4.预防接种

风疹主要预防措施为免疫接种,因此,对风疹抗体(IgG)阴性者可进行主动免疫接种。对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可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人胎盘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注射,用量为0.02~0.05 ml/kg体重,以注射为好,在接触后2周以内使用,不宜迟于2周。因我国成人血中大都含有抗HAV IgG,故用正常成人血提取的免疫球蛋白对预防HAV感染有一定效果。

(四)直接接触传播疾病暴露后的应对

1.皮肤黏膜处理

接触暴露后,护士应保持镇静,立即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被污染的手套、帽子、口罩、工作衣等。污染的衣物立即放入专用袋中,送指定地点清洗消毒(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半小时)。皮肤污染部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并用0.5%聚维酮碘(碘伏)消毒液揉搓或浸泡双手1~3 min或用0.2%过氧乙酸等,被暴露的黏膜,必须迅速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若液体溅入眼睛,连续冲洗至少10 min,冲洗后应避免揉擦。

2.报告制度

报告科室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科,了解患者的病史,是否存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相关的医疗处理。

3.记录

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及采取措施和患者目前的状况等。

4.免疫接种

对医务人员进行流感、腮腺炎、麻疹、风疹等免疫接种,可提高医务人员呼吸道的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接触传染经济、有效的重要措施。在发生疾病暴发流行或发生意外感染事故时,应及时实施人工被动免疫,如注射抗毒血清、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使用疫苗应尽量在医务人员进入高危区工作之前进行。可能与风疹患者或孕妇直接接触者,应采用预防风疹感染措施,凡与血液有接触的人员都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在可能发生流感流行前1年的秋季,应为全院职工接种流感疫苗免疫学和血清检查证明为麻疹易感者,应接种麻疹疫苗。密切接触甲肝患者的医务人员可使用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应急保护阻止发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