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柳州茶:新中国至改革开放,柳城引领风骚

柳州茶:新中国至改革开放,柳城引领风骚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柳城出现国营茶厂,引进品种,完善加工能力,产品外销创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柳州茶,值得一提的是柳城和鹿寨的国营茶场,这就涉及一个概念——华侨农场。自1972年起,这两家佼佼者列入自治区出口基地。柳城国营茶厂茶叶面积、产量情况柳州市柳城县国营茶厂出口创汇情况续表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在国营体制之外的私营种茶,也同时获得发展。

柳州茶:新中国至改革开放,柳城引领风骚

柳城出现国营茶厂,引进品种,完善加工能力,产品外销创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柳州茶,值得一提的是柳城和鹿寨的国营茶场,这就涉及一个概念——华侨农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许多华侨回到中国。这些归侨当中,很多是清末或民国时期,因逃荒或避战乱而“下南洋”的南方沿海人家。面对大批突然到来、两手空空、亟待立足谋生的侨胞,考虑到安置条件等因素,中央在两广及福建、云南等省区划拨土地,创办了一批国营农场,让归侨得以务农自立,获得基本的安顿。

柳州的国营茶厂分布在柳城、鹿寨两县。其中柳城主要有广西国营柳城华侨农场茶厂(以下简称柳城华侨农场茶厂或柳侨茶厂)、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塘农场茶厂(以下简称四塘茶厂)及广西国营伏虎华侨农场茶厂(以下简称伏虎茶厂)。这些国营茶厂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引入种植新品种。1965年,四塘茶厂引进种植云南大叶种,共种植该品种667亩。1970年,伏虎茶厂再度引进该品种,共种植1500亩。至1990年,柳州国营茶厂种植该品种共2.1万亩,后因消费结构变化等因素有所缩减。

第二,确保从业者文化水平。在计划经济时期,柳州的国营茶厂和茶园作业区拥有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他们一般都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如柳侨茶厂有大专学历的共10人,有高中学历的共94人;四塘茶厂拥有茶叶专业大中专学历的共30多人;伏虎茶厂有大专学历的共8人,有高中学历的共52人。种植人员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初中以上学历占职工总数的40%左右。这在当时算是不错的团队文化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国营茶厂出口的茶的样罐(www.xing528.com)

第三,不断提高生产能力。1970年至1980年,柳城的国营茶厂拥有当时柳州市规模最大、产能最高、设备先进、加工工艺成熟的产茶设施。20世纪70年代,四塘茶厂建有2个厂区,拥有第一代浙江上洋机械厂50型烘干机英德茶厂红碎茶(转子机)加工设备各一套。1986年,柳侨茶厂又采购英德茶厂红碎茶(转子机)加工设备一套。1988年7月,柳侨茶厂从印度引进价值40多万元的U形CTC揉切茶机及其配套设备一套。

这一时期,柳州各国营茶厂堪称桂中、桂北红碎茶生产的重要基地,年加工能力均在1万担以上,其中四塘茶厂、柳侨茶厂达3万担,工艺品质亦精细成熟,所产红碎茶远销英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及东南亚各国。自1972年起,这两家佼佼者列入自治区出口基地。时至今日,柳州的部分茶厂仍保留有原来的设施和产能规模,可见证当时国营茶厂的兴盛。

柳城国营茶厂(1965—1990)茶叶面积、产量情况

柳州市柳城县国营茶厂出口创汇情况

续表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在国营体制之外的私营种茶,也同时获得发展。1988年,在三江扶贫开发办公室和三江武装部的支持下,八江镇布央村50多名村民到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学习种茶技术,而后该村种植茶叶200亩,下文将详细介绍布央村的茶产业发展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