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美学:友谊与朋友中的理想婚姻

家庭美学:友谊与朋友中的理想婚姻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像朋友加生活伙伴。因为所有家庭生活的共同点都是各种压力和矛盾绵延不断,层出不穷。建构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物是夫妻二人。日常生活中理想的婚姻模样,就是兼具友谊与朋友特质的两个人同行,独立亦携手。很多人没有悟到,每个家庭中发生的纠结,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纠结,但他们却因此纠结同时结合了“家庭”元素而格外想不开,进而怪罪家人。

家庭美学:友谊与朋友中的理想婚姻

没有友谊做基础的爱情,就像是在沙地上盖起来的房子一样。

——[美]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

著名社会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与巴尔巴·哈科夫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了由五十个问题项组成的“爱情的尺度”测试,然后以数千名男女为对象进行了要因分析。

结果显示,数千名男女测试对象中出现了六种基本爱情样式:友谊之爱、逻辑之爱、游戏之爱、浪漫之爱、拥有之爱、利他之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友谊之爱与逻辑之爱。

友谊之爱:认识时间较久,相处很舒服,兴趣爱好相似,有些心有灵犀,相互之间不需要隐藏。就像朋友加生活伙伴。

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恋人和夫妻比较安定,他们一般都是在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家庭中长大,也会创造一个亲密温馨的家庭。

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和诗人埃拉·惠勒·威尔科克斯说:“没有友情做基础的爱情,就像是在沙地上盖起来的房子一样。”

也因此,很多人会幻想另一半是理想的,期望对方如同父母、朋友、伙伴、知己一样待己,期望对方可以满足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需求,并能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现有的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困难。

然而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婚姻的幻想。

婚姻可能使人得到呵护、照顾、关爱和理解,但只是可能。因为所有家庭生活的共同点都是各种压力和矛盾绵延不断,层出不穷。在压力和矛盾之下,既可能产生抚慰、关怀、鼓励、呵护,也可能产生争吵、责备、怪罪。它们是人应对压力和矛盾的自然反应,是人对同一事应激产生的A面和B面。如果一个人只想得到其中好的一面,那他就还未走出强烈依赖他人的心理童年

一些夫妻自始至终都没能建立亲密朋友般的友谊,虽同在一个屋檐下,但貌合神离。他们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离异,看上去家是完整的,但精神上早就离异了,甚至从没有结合过。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态系统,它的结构、步调、规则、模式,都是经年累月、一砖一瓦慢慢垒起来的。

建构这个生态系统的核心人物是夫妻二人。夫妻二人的合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真正在精神上、心理上各自独立

当你渴望别人倾听你、支持你、赞美你,并以此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支柱,作为是否成功的标尺,始终为之喜、为之悲的时候,你还未真正地以自我为中心,你还不是你自己世界的中心。因为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一种向外的索求。

有的人特别脆弱,总是想着别人拉着自己、护着自己、赞美自己,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人尚未找到自我,更没有办法肯定自我。这类人总以为通向快乐自由的门在别人身上,而不在自己身上,因此总是喜欢给别人施压,而不是打开自己。

恋爱时的欢愉,不过是平淡生命中的一段插曲。如果你不放弃必须有别人支持才能前行的想法,和谁在一起,你都是别人的牵绊。

在各自精神与心理能够独立的基础上,才可能共建坚固温馨的家。充分的自由,安静的温暖,才能让家人渴望呆在家里,日子才有安宁感、安顿感,才有真的岁月静好。只因为,当真正的关怀出现时,是难以抗拒的。

日常生活中理想的婚姻模样,就是兼具友谊与朋友特质的两个人同行,独立亦携手。

某网站上有一个对此问题的神回复——(www.xing528.com)

问:结婚后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就当这婚还没结!

基于以上,结婚前两人都需要经过一番心理的挣扎再做决定:

在生活中,

我自己是否可以战胜困难?

是否能独自与生命格斗?

是否足够自信?

是否可以忍受生存基本的焦虑?

是否是独立的生命体?

是否自我忠诚?

这些,是和一个人建立稳固关系的先决条件。

只有和可以独立处理自己压力的人在一起,才可能谈得上有苦同吃,有难同当。否则就是别人吃你的苦,担你的难。有安全感的人,才有稳定的独立和坚韧,自信和自立。

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一般不会轻易向别人要求过分的帮助,只是默默接受生命的苦痛、孤单、压力,自己处理发生的一些事情,不逃避不放弃。因为他们明了,这就是人生本来的样子。

很多人没有悟到,每个家庭中发生的纠结,其实都是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纠结,但他们却因此纠结同时结合了“家庭”元素而格外想不开,进而怪罪家人。这就像你走在沙漠里,不管你穿什么鞋子,一定会进沙子硌脚的,但你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进而去怪罪你脚上穿的那双鞋子是谁买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就组建家庭,家庭组建之后出现一系列问题就在所难免。很多家庭都努力保守一些秘密,可每个家庭成员都清楚那些事。他们想要隐藏的,担心别人知道的,是他们心中的痛苦。痛苦的背后,每个人都很孤独。而这类孤独,是锐利的,也是柔软的,其内核,是带着深深顾惜的仁慈与坚忍:对方或者自己如何面对新世界的恐慌?子女怎么办?未来的复杂局面各人如何应对?

一切深爱的终点必是原点。所有的不舍,不过是把不忍和怜惜默默扛下去。生而为人的灰暗与明媚,尽在其中。人的仁慈与悲悯,也尽在其中。

在个人还未形成独立的自我之前,就一头栽进婚姻里,想借着“结婚”实现自己的“完整”渴望,如果有这种想法,那么不管你的生理年龄是多大,你可能都未走出心理童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