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雕塑艺术欣赏—石雕美学

雕塑艺术欣赏—石雕美学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雕塑的“形体”,指的是雕塑是物质性的、实体性的,是可看见、可触摸的。前者指的是雕塑所占的可视空间,后者指的是雕塑家通过雕塑呈现给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空间。此时此刻,正是铁饼被男子举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雕刻,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雕塑主要的语言除了形象高度概括之外,就是特别讲究形象的影像。

雕塑艺术欣赏—石雕美学

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头上去掉那些多余的东西。

——[法]奥古斯特·罗丹

雕塑艺术欣赏通常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体积意识,二是环境意识,三是象征意识。

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其主要特征体现在: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形象、节律和思想;要组织突出点;特别讲究影像。

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及其空间变化,是雕塑艺术最主要的语言

雕塑的“形体”,指的是雕塑是物质性的、实体性的,是可看见、可触摸的。如国外的《掷铁饼者》《大卫雕像》《维纳斯》《夫妇像》《复活节岛雕塑》《雅典娜神像》《青铜母狼像》《狮身人面像》《汉谟拉比法典石雕》《思想者》,中国的《云冈石窟大佛》《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等,都是物质实体。

雕塑的“空间”包括虚、实两类。所谓实空间,是指雕塑本身所占有的三维空间。所谓虚空间,则指的是雕塑实体四周所造成的空间效果。有人也提出雕塑的空间可以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前者指的是雕塑所占的可视空间,后者指的是雕塑家通过雕塑呈现给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空间。

例如米隆的《掷铁饼者》,它表现的是古希腊体育竞技中的一个瞬间画面:一名强健的男子正在运足力量要把铁饼掷出去。此时此刻,正是铁饼被男子举到最高点即将抛出的一刹那。他弯腰屈臂成S型,膝部弯曲成钝角重心落在右腿上,右腿就是他身体自由屈伸和旋转的轴心,也是他保持稳定性的所在。他张开的双臂如一张拉满弦的弓,整个身体蕴藏着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充满了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呈现了艺术上的空间感,传递了强烈的生命动感、力感、和谐感、美感,呈现出一种“空间中凝固的永恒”。

再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像《大卫》。该作品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完美展现了男性雄伟健美的体格和勇敢坚强的神态。只见英俊健美的大卫胸部肋骨和肌肉隐隐凸显,现出起伏的波纹状。头部看上去满是紧张和机警,带有某种挑战性。面部的神情则和头部、颈部、身体构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带着青春强健的男性所具有的自豪与骄傲。他的腰部也极具男性魅力,充满雄性意味的坚韧威武之气。巨大的双手尤为突出,像是在炫耀男性外在的力度、性感、雄健,以及内在精神的担当、奉献、自信。

罗丹说:“雕塑家的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

雕塑的语言最主要的是要组织突出点。

而雕塑呈现上最突出的特点则是以静示动,这就需要艺术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一刹那,撷取运动中的一瞬间,创作艺术形象。这一刹那的形象,一定是动作前因后果的综合。这个独立的状态本身还应包含更多的动作,看上去形象是静止而又运动着的,从而把人物潜在的生命力和活力展现出来。

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在雕塑时组织突出点,以最主要的突出点来带动整体形象,突出中心思想。

比如米开朗琪罗的《挣扎的奴隶》,雕塑上奴隶的背整个是拧着的,于是手和肩膀就成为最突出的核心。奴隶的头往后仰,一个肩膀反过来,一个背着的手就成为全部身体最突出的地方。也因此,往后仰的头、反过来的肩膀、背着的手,就形成了强有力的三角形,也就是米开朗琪罗《挣扎的奴隶》组织突出点的重要部分。(www.xing528.com)

米开朗琪罗的另一个著名雕塑《垂死的奴隶》也是如此。奴隶全身只以右脚站立,左脚随意地垫起后跟,使左腿相应地自由弯曲着。这样一来,雕塑上身的紧张感,在下身就逐渐消逝了。让人想象着这个青年奴隶在经过不知多久多苦的挣扎后终于放弃了。他的身体正在慢慢舒展,他的双腿光洁圆润,面容似在从容坦然的梦乡。他上肢所保留的挣扎痛苦的痕迹,正在一点点散去,矫健的身躯也在恢复原有的和谐优雅。胸前松散的绳索,枕在仰起的脑后的左手,弯曲在胸前的右肘,形成了松散状态的三角形,象征着一种摆脱了苦难的疲惫不堪,甚至是无知无觉的昏迷。

米开朗琪罗正是透过塑造将强健化为慵懒之后的奴隶形态,表达自己深刻的悲悯和对生命的感伤。

雕刻,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

雕塑主要的语言除了形象高度概括之外,就是特别讲究形象的影像。

什么是影像?罗丹解释道:“假如在傍晚,把你的雕塑放在窗台上,你从窗内看出去,你见到一个立体的大体的轮廓,这就是‘影像’。”(15)可以说,“影像”就是雕塑的基本轮廓所形成的影子一般的形象。

雕塑常常都是立在广场、街头、公园、建筑物门口等公共场所之中。当你经过它,一眼瞥见的时候,就能立即被它抓住,心头为之一振。

当我们驻足下来凝望它的时候,彼时彼刻彼处的光线、位置、人物姿态和表情等不同要素,会形成一种有机的联通,造就一个整体,从而使雕塑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豁然浮现,瞬间透出永恒,使空间影像与历史影像凝聚为一体。

以《小美人鱼铜像》为例。该铜像是由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于1913年完成创作的,现安放在哥本哈根左近的浅海中。在水深不足一米的海水里,堆放着几块花岗石作底盘,上面又安放了一块直径约为1.8米的椭圆形花岗岩作基座,高约1.5米的古铜色的小美人鱼雕像就安放其上。

雕像的上半身为一少女,姿态优雅,整齐的头发束在脑后,丰满的乳房高高隆起,右手抚在基座的石头上,左手搭在右腿上。下半身似人又似鱼,修长的双腿呈跪姿,腿的下端没有脚,而是细长的鱼尾。小美人鱼背对大海,面朝海岸,面容略带几分羞怯,眉宇间稍有几分忧郁,头颅低垂,似有所思,仿佛在等待着她的王子归来。

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呈现的影像也同样震撼人心。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犹如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像是在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目光深沉,拳头触及嘴唇,内心仿佛处在极度痛苦之中。

从影像来看,他正在沉入一种深远的冥想,内心的苦痛使他把那强壮的身体扭弯了。扭弯的身体肌肉是紧张的,纠结的,全神贯注中流露出不见底的苦恼。就像是一个鸟瞰人世的悲悯者,注视着下面的悲剧,同情、爱惜的思绪在他心中翻腾。

尝试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来呈现人物复杂起伏的内心,也许是创作者罗丹的一大追求。思想者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凹陷的双目,隐在暗影中,却清晰感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