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鲍照《拟行路难》:时代不平与个人愤懑调解分析

鲍照《拟行路难》:时代不平与个人愤懑调解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终究意不平,只好借高歌《行路难》倾吐心中悲愤。为了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又“酌酒以自宽”。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平之气,怨愤心情难以抑制。

鲍照《拟行路难》:时代不平与个人愤懑调解分析

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把人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这首诗乍看起来明白如话,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深究或品味之处。但是,仔细梳理字里行间,就会把握到诗人心绪的复杂变化,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浓度。依据诗句,诗人的心情有几次大幅度的起伏波动:行叹坐愁——人生有命——高歌路难——酌酒自宽——心非木石——吞声难言。生活遭遇和人生轨迹让人愤愤不平、行叹坐愁,情绪处在高点,拿人生有命自我安抚、压制心意,这是第一个波折。但是心绪难平,高歌路难借以发抒,心情又上升到一个波峰,无奈借酒自我宽解、个人麻醉,此处又形成一个波折。借酒浇愁愁更愁,心非木石,集聚郁结的一腔不甘和满腹怨愤无法平息,几乎要失控爆发喷涌了,情绪上升到顶端,然而不敢说也不能说、无法说,只能忍气吞声强自压抑,又是一个波折。几起几落间,展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浓烈而含蓄地表现了情感世界。全诗愤然陈词,可是深沉回旋,风格悲郁苍凉,读来荡气回肠。

为了抒写愤慨不平之情,起句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比喻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揭示出了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形象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悲愤抑郁的心情。

接下来,以“人生亦有命”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可是,终究意不平,只好借高歌《行路难》倾吐心中悲愤。为了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又“酌酒以自宽”。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不平之气,怨愤心情难以抑制。“心非木石岂无感”?一个问句,表明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似乎不尽情宣泄,已不足以倾吐满怀愁苦了。然而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读者也都“心非木石岂无感”,借助作品内部体现出的情感波动起伏,揣摩诗人的口吻和笔调,自然能理解诗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并感知到本诗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位诗人左思也曾经痛苦批判“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的不公正,可见鲍照的愤懑不止于个人,是有代表性的时代的弊病。

今天,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的进步,拥护、推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制度的演化与前行。虽然,特权现象、等级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但不再作为主流标准、官方意识而能凝结成固化阶层和束缚人生的制度了。幸甚至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