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研究方法:字眼和语气分析

社会研究方法:字眼和语气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当的字眼和语气,会引起混乱,制造偏差和虚假的答案。很多表面上简单的字眼都可能引起误会。可见字眼的运用,未必是越简单越好,最重要的标准,是不会引起混乱或误会。有些问题,难免涉及对方的面子或隐私,容易出现虚报,必须慎重从事。如果分析时以每一千元作一级,便不须介意最后三位数字的准确性。对于一些敏感问题,除了要婉转并避免带情绪的字眼,有时还须细心酝酿,以营造气氛。减轻了对方的态度对报告自己行为时的束缚。

社会研究方法:字眼和语气分析

不当的字眼和语气,会引起混乱,制造偏差和虚假的答案。以下的例子,可以演示这种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很多表面上简单的字眼都可能引起误会。原因很多,有时源于设计者忽视了一词多义的情况,例如问一些上有高堂的人士“父母愿意按时接受你的金钱孝敬吗”,父还是母?[2]有时源于看来简白却很抽象的字眼,例如“你同意目前的财政政策吗”,本问题中“财政政策”一词并不艰涩,却可包括多项因素。有时源于问题的时空背景不清楚,例如“你曾经看过多少次中医呢”,如果不明确指出时间范围,有人只报去年的次数,有人则很热心地追溯到童年时代。有时源于模棱的含义或语气,例如“你认为行政人员应该善于搞手段吗”,“善于”是行政人员应有的素质,“搞手段”是贬义词,这种混杂印象会让应答者无所适从。有时源于“迭反用语”,例如“你对不应该禁止反对歧视这个口号反感吗”,这句话太多否定词,容易混淆意思。可见字眼的运用,未必是越简单越好,最重要的标准,是不会引起混乱或误会。

引导性的问题(leading/loaded question)和不平衡的答案分类,会有意无意地带来系统性的偏差。过于决绝的语气,会让人给出反感和反对性的答案(例如“你赞成冻结老人津贴,即使不够用也不加吗”)。先援引权威意见,接着才征询个人行为或态度,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例如“根据医学调查,内脏含有极高的胆固醇,你经常进食内脏吗”)。有些字眼本身带有强烈的价值批判,放进问题中,可能强烈地影响到问答的结果(例如“你认为年轻人应该避免手淫/自慰吗”)[3]。提供有偏倾的答案选择,必然导致不平衡的反应,把不同倾向的答案放到后面或不显眼处,也会带来类似后果(例如:“沉闷时你最可能会有哪一种举动:喝酒?购物?避免见人?想到自杀?转移精神至建设性方面?”)。

有些问题,难免涉及对方的面子或隐私,容易出现虚报,必须慎重从事。对于一些具体数字,除非分析时一定需要,否则不必强求分毫清楚。例如收入和日期,对方一时记不起,又不好意思说不去替你细查,可能胡乱报个数字给你。被访者记得起也未必愿意披露,收入多的可能低报,收入低的可能报高。如果分析时你只需要定序性数据,不妨只问对方的收入属于高、中、低哪一层。如果分析时以每一千元作一级,便不须介意最后三位数字的准确性。如果最终的分析是把收入分类,而不用估计样本的绝对值(例如平均数),则可以只问某个数值以上或以下,由此来尽可能地减少虚报。如果一定要问出绝对值,自填问卷可靠性一般最高,把收入分级让对方选择会比较快。如果一定要对方实时提出一个具体数字,可以先从一个接近的估计值开始问:“请问你去年的收入接近x吗?”跟着问:“多些?少些?”随后提出:“那么,是接近y吗?”对方若说近了,y值提得接近x些;若说不近,y值提得距x远些。有经验的访员,会比较快地迫近到真实的准确数值。(www.xing528.com)

对于一些敏感问题,除了要婉转并避免带情绪的字眼,有时还须细心酝酿,以营造气氛。比如用抽查方法研究父母体罚孩子的现象,在未充分预备前贸然问“你打孩子吗?”,结果自然是少有人承认。可是,如果在填答开始前说明研究动机,态度诚恳,发问时中立而不加判语,又承诺保密,那便不单可消除研究对象的疑虑和警戒,还可帮助他们从比较客观的态度来描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比如这样问:“孩子顽皮时,父母难免烦恼,有人会控制不住脾气,动手教训。你听过这种情况吗?你自己有没有这种经历?”研究者的目的在对最后一句的答案,前面的谈话都是铺垫,这问题的前半部提出一个可能性,研究者自己对这可能性不可加以批判,既不能说这可能性有多大普遍性,更不能说这样做对或不对。“你听过吗?”这句问法在这里巧妙地执行了过渡作用:不说多少人也这样做,避免了对方从中找寻你的暗示;不先问“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减轻了对方的态度对报告自己行为时的束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