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夷俗中的仁与抵足而眠—《法治中国化研究》成果

寻找夷俗中的仁与抵足而眠—《法治中国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文解字》说:“夷俗仁。”那么,我们应当通过东夷风俗去寻找“仁”。战国时期的“化”字写作“S刀”,与一正一倒的“化”字已相去甚远了。甲骨文“化”字字形由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相并组成,像二人躺在床铺上面,以背靠背、抵足而眠。可以说,甲骨文中的“化”字就是最早的“仁”字。“仁”字是殷商甲骨文记载东夷风俗习惯的生动一例。

寻找夷俗中的仁与抵足而眠—《法治中国化研究》成果

说文解字》说:“夷俗仁。”那么,我们应当通过东夷风俗去寻找“仁”。这是因为:其一,商代甲骨文已经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应当存在一个漫长的文字形成过程。其二,殷商是东夷民族的一支,在文字形成过程中,东夷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历自然会融入文字当中。换句话来说,当某个文字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就已具备了如此表现的必然性。其三,东夷民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她曾经创造众多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从而为文字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其四,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造字规律为我们探寻其原始含义提供了可能。

其实,甲骨文里面有“仁”字,即被学者判定为“化”的字形。徐中舒认为:“化”字“象人一正一倒,所会意不明”。[3]刘兴隆认为:“化”字“象一人上下翻腾以示变化”。[4]“化”字中的“匕”字本来就是“人”字,后来,当“人”、“匕”合成“化”字时,“化”、“仁”两字就各自分化出来了。战国时期的“化”字写作“S刀”,与一正一倒的“化”字已相去甚远了。甲骨文“化”字字形由一个正立的“人”和一个倒立的“人”相并组成,像二人躺在床铺上面,以背靠背、抵足而眠。寒冬时节,人们外出行猎,夜宿荒野,抵足而眠,“相亲以热”。正如泉涸之鱼“相濡以沫”一样。这正是“相人偶”的本义。后来从“相人偶”派生出“仁者爱人”和相互对等、匹配及公平之义。而“化”(货,上化下贝)最初表示公平交易,后来演化成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贝。可以说,甲骨文中的“化”字就是最早的“仁”字。“仁”字是殷商甲骨文记载东夷风俗习惯的生动一例。(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