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表演生命学》:取势·重道·研质

《表演生命学》:取势·重道·研质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取势,重道,研质,敬术。《表演生命学》概念的提出,是将斯坦尼表演体系和学派进行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将表演提升到生命展示的高度。试图以宏观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当代表演艺术的理论问题,也善于以宏大结构和技巧研究“生命学”的基点问题和经常问题。

《表演生命学》:取势·重道·研质

取势,重道,研质,敬术。

是我看了林洪桐教授酝酿、准备、撰写多年的书稿《表演生命学》文字稿以后的直接感受,可以说这是他多年来,对电影表演教学和表演创作全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这样一项重要的学术工程,在艺术创作的精度上和理论研究的维度上,体现了他一贯只争朝夕的学术风格。铅字背后的字里行间表现他这位学者、知识分子高度的学术责任和对电影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倾注。

文字所体现的是,作者用自己的实践、研究、理论,力图将表演的学术研究和生命学意义的体验融合起来,使其表演理论更加系统化、通俗化和科学化。《表演生命学》概念的提出,是将斯坦尼表演体系和学派进行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将表演提升到生命展示的高度。表演创作是表演生命的创作,表演教学是表演生命的教学。

作为一种表演观点和经验的理论,重要的是其整体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帮助解决表演的实践直接性和理解层次性的问题。使传统的表演学理论和体系成果,指导表演的创作,指引我们探索生命、内心、意识、人生创造和意义。

帮助演员充分调动自己所有、所学、所看、所知的知识和条件,用角色来映照自己,强化行动前的思考,理解戏剧事件的逻辑性,寻求内在的联系,感受自我,深入事件和规定情境中,为角色思考,为行动设计,为逻辑付出,为性格作为。

这样的学习过程,判断思考,是为了防止“程式化”的表演,使人物的内心、组织、判断和行动更加符合逻辑与实际,有更加多的心理依据和生活经验借鉴,减少直给目的性表演,增加体验感受化表演。使表演科学像所有科学一样,有实践的支撑,有理论的验证,把生命的实践和表演的理论作为这门科学的一个探索工具以及探索的最终意义。

该书在论述中,对于表演艺术的论述,善于博引,力求系统,追求全面。试图以宏观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当代表演艺术的理论问题,也善于以宏大结构和技巧研究“生命学”的基点问题和经常问题。在理论上,以系统有机联系的观点,着重从创作到理论,观念到认识,整体到部分,创作与理论,内部与外部,个体与环境,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阐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行精确论述和综合评价,赋予了理论总结和研究的意义。

其主体表达和主体认同上,集中体现在如下:《表演生命学》在表演学的意义上,是对斯氏“体验派”体系的又一次深入学习和研究;在体系上的继承,在观念上的思考,涵盖了斯氏体系的核心观念及内涵;赋予了哲学心理学、生命学、信息学的知识和意义。

所讨论的问题,是所有关于表演的学说在当代、今天的重新认识和提高。是理论上的发展,是创作上的探索,是研究上的创新。主要是提高人的生命在创作、思考中的主导作用,帮助解决认识、高度、思维、观念和体系的问题。在其中要提示的主要内容是:各个不同的表演学派和方法,不再是非此即彼,在今天的思想和美学下,任何学派在理论的层面,都是可以借鉴、融合、发扬和再认识的。(www.xing528.com)

专著的难能与可贵:注意了表演理论的树立,关注了表演经验的归纳。特别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将表演创作的意识、规律、信念范式,形成一种理论和逻辑思维;将生命特质的探究、把握、强调、能量,形成一种体系突破。让理论的意识纠缠创作的表现,在更高的高度上主宰行动与表现的动因。

表演生命学,内容和本质上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演员是在用身体和生命塑造人物,演员要有意识让身体和生命同时具有角色的生命信息与性格魅力;另一方面,角色是在用意识和审美赋予人物,演员要让魅力和性格同时帮助演员的表现方法与内心憧憬。人物的双重性和角色的双重性,在本体上融合与交汇,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命特质的表演。

本专著作者在撰写上寻求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完全是纯理论论述和没有条理的说教文本。撰写思路是清晰和明确的,结构上非常有条理,表达了作者对理论的探询和创作的关注,还兼顾了如何进行实际和实践的表演教学。在研究的问题、方向和归纳上,做到了系统条理和关注命题。很多章节的选择,都关乎表演艺术创作、理论本身的发展。特别是敢于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在探究上、学术上畅所欲言,研究方法上也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导向,对于很多老的观点、问题、内容,提出了自己新的视点,论述上有新的内容、认识和新的境界,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的一些新的理论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

该电影表演著作的出版,一如既往地对电影专业理论研究人士和从事电影表演专业创作人士,都是会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对学习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是一本极好的理论教科书和实践参考书。

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北京电影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会军

2018年2月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