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析哈布斯堡衰落和法兰西王国霸权的崛起

探析哈布斯堡衰落和法兰西王国霸权的崛起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之后,法兰西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布伦海姆战役前还未遭败绩。法兰西军队随后围攻了蒂翁维尔。1643年8月,该城投降。从前,谨慎的黎塞留宣称,被征服领地的归属问题应该搁置起来,待和平条约签署时再解决。罗克鲁瓦战役后,枢机主教马萨林就少了这样的顾虑,因为蒂翁维尔已经正式并入法兰西王国。随后,他攻占了摩拉维亚,摆出了围攻维也纳的态势,仿佛想要完成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之未竟事业一样。

探析哈布斯堡衰落和法兰西王国霸权的崛起

路易十三的儿子路易十四当时还只是个孩子,所以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妮宣布正式摄政。她主动忘掉了自己与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和神圣罗马皇帝的宗亲关系[9],只保留了路易十三遗孀和路易十四母亲的身份。辅佐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妮的首相是意大利裔的枢机主教马萨林。枢机主教马萨林凭借自己的商业才干和行事不带宗派偏见的作风深得黎塞留赏识,并被委以重任。枢机主教马萨林凭借非凡睿智而非坚毅品格,不遗余力地推行着前任黎塞留的政策,以确保王室对封建贵族的绝对统治。黎塞留的政策一度非常成功,这与枢机主教马萨林的努力不无关系。1643年5月19日,枢机主教马萨林凭借一次胜仗树立起了首相的权威。之后,法兰西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布伦海姆战役前还未遭败绩。

王太后奥地利的安妮与路易十四

枢机主教马萨林(1602—1661)

西班牙人越过尼德兰边境,围攻罗克鲁瓦。法兰西军队的统帅是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即被后世称为“大孔代”的孔代亲王。他和父亲亨利·德·波旁与已故国王路易十三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顿的政见不同。他们支持王室,自然就跟黎塞留走到了一起,结成了反对封建贵族势力同盟。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虽然名义上是军队统帅,但既年轻又无作战经验,因此将士们认为他只是想要统帅那个名分,指挥作战的任务还是会交给那些老将的。

老将们侦察敌情后,建议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不要贸然应战。有一位叫让-德·卡森的军官曾经在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麾下服役,在布赖滕费尔德战役中曾亲眼目睹过蒂利伯爵约翰·塞克拉斯的军队是如何在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指挥的瑞典军队的快速突击下溃不成军的,所以深知如何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他原本已经做好苦劝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下达进攻命令的准备,但没想到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竟然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年轻乐观,暂且不管他是否拥有战略天赋,至少在战术上是有一定天分的。他清楚自己在接下来的一系列战役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术。让-德·卡森的建议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欣然采纳了。

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指挥法军在罗克鲁瓦与西班牙军队鏖战

罗克鲁瓦战役简直就是布赖滕费尔德战役的翻版。昂扬的斗志和机动灵活的战术再次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西班牙军队摆出了看似坚不可摧的中世纪作战方针。法兰西的炮兵先将西班牙军队的方阵撕开一道口子,然后不断地向前推进。接着,步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敌阵,彻底击溃了坚守阵地的西班牙军队。此役过后,西班牙军队之前建立的荣耀似乎永远蒙上了阴影。但事实上,西班牙虽然输掉了这场战斗,但将士们英勇奋战的精神并没有丢掉。他们像黑斯廷斯战役[10]中保卫哈罗德二世[11]的英格兰将士一样前仆后继,战至最后一刻。他们的统帅富恩特斯伯爵保罗-伯恩纳德年事已高,因痛风不能站立,只能坐在由士兵抬着的椅子上指挥作战。这位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曾经的战将最终也倒在了战场上。冉冉升起的法兰西新星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

法兰西军队随后围攻了蒂翁维尔。1643年8月,该城投降。从前,谨慎的黎塞留宣称,被征服领地的归属问题应该搁置起来,待和平条约签署时再解决。罗克鲁瓦战役后,枢机主教马萨林就少了这样的顾虑,因为蒂翁维尔已经正式并入法兰西王国

然而,在神圣罗马帝国,1643年的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调集了所有兵力,其麾下还有两员干将:勇敢的约翰·冯·韦特和精明的弗朗茨·冯·梅尔西。据说,弗朗茨·冯·梅尔西总能对敌人的计划了如指掌,就好像敌人的计划是由他制定的一样。然而,到了1644年,这两位神圣罗马帝国将军遇到了一位更优秀的对手——蒂雷纳子爵。但蒂雷纳子爵的兵力太有限了,无法在战场上取胜,弗莱堡就在他眼皮底下被夺去了,布赖萨赫也随之告急。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率领一万大军赶来救援,并自任法军总指挥。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占据有利地形,所以蒂雷纳子爵建议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但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坚持执行1643年的战术,并未听取蒂雷纳子爵的建议。

弗朗茨·冯·梅尔西

弗莱堡战役是一场惨烈的血战。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率部连续三天作战,伤亡惨重。最后,弗朗茨·冯·梅尔西的军队因粮食供应不上,选择了撤退。法军虽然没有打赢这场战役,但最终却收回了弗莱堡。

1645年8月3日,诺德林根战役再次爆发,而这次战役几乎就是弗莱堡屠杀的翻版。与1644年一样,蒂雷纳子爵率领有限的兵力与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周旋,最终陷入了困境。昂吉安公爵路易·德·波旁再次率领精兵赶来救援。接着,又一幕恐怖的屠杀场景上演了。要不是弗朗茨·冯·梅尔西开战之初就阵亡,法军是很难取胜的。但胜利的天平偏向了法军,萨克森-魏玛的伯恩纳德的旧部全力以赴,奋勇冲杀,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击退。然而,胜利并未持续太久,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在得到增援后,重新杀回来,将法军赶回了莱茵河

同年,在波希米亚还上演了另一场血战。身患痛风的瑞典将军伦纳特·托尔斯滕森接替约翰·巴内尔的军事指挥权后,突然率军攻入波西米亚,并于1645年3月6日在金高重创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随后,他攻占了摩拉维亚,摆出了围攻维也纳的态势,仿佛想要完成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之未竟事业一样。但维也纳毕竟固若金汤,不易攻破,最终伦纳特·托尔斯滕森像蒂雷纳子爵一样被迫撤军。后来,在进攻布尔诺未果后,伦纳特·托尔斯滕森撤回波希米亚。这时,备受病痛折磨的他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了继任者卡尔·古斯塔夫·弗兰格尔。(www.xing528.com)

[1]指19世纪末。——译者注

[2]德莫比利是希腊中东部沿海南北走向的要隘。该要隘附近有温泉涌出,因而得名“温泉关”。德莫比利(温泉关)之战是公元前480年希腊人以少数兵力与入侵者波斯人在此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波斯帝国的军队是由没有自由的奴隶士兵组成的。——译者注

[3]苏瓦松伯爵路易·德·波旁(1604—1641),路易十三的堂弟。1636年,他与加斯顿等人密谋暗杀黎塞留,计划失败后逃到色当公国。1641年,在西班牙的支持下,他和色当公国君主布永公爵再次密谋反对黎塞留。1641年7月6日,法军与色当军队在色当城外激战。最终,法军战败,但苏瓦松伯爵路易·德·波旁亦被击毙。——译者注

[4]让-巴普蒂斯特·科尔伯特(1619—1683),法兰西王国政治家,长期担任财政大臣,主张发展商业和海运业,是路易十四时代最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译者注

[5]安尼·罗伯特·雅克·杜尔戈(1727—1781),法兰西王国经济学家。路易十六时期,他先后任海军大臣和财政大臣,为缓解当时国内的财政困难,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是当时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译者注

[6]指19世纪发生的反意大利统一运动。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意大利恢复封建专制统治,四分五裂,受奥地利、法兰西、西班牙等外国势力统治或控制,只有撒丁王国是独立国家。1848年,西西里岛发生人民起义,掀起了国家统一的革命浪潮,但不久革命失败。此后统一运动的领导权转入撒丁王国。——译者注

[7]指19世纪发生的反德意志统一运动。经过1864年的普丹战争和1866年的普奥战争,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决心更加坚决。而法兰西第二帝国不愿看到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于是不断干涉普鲁士的统一行为。——译者注

[8]与西班牙争夺意大利期间,法兰西王国与萨沃伊公国于1631年6月19日在切拉斯科签署《切拉斯科条约》。根据条约,法兰西王国放弃了在意大利的所有占领区,而萨沃伊公国同意将皮内罗洛割让给了法兰西王国。——译者注

[9]奥地利的安妮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姐姐,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第一任妻子玛丽亚·安娜的姐姐。——译者注

[10]1066年10月14日,英王哈罗德二世率领的盎格鲁-撒克逊军队和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率领的军队在黑斯廷斯大战。英军伤亡五千多人,指挥官全部阵亡。——译者注

[11]即哈罗德·葛温森(1022—1066),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末代君主,也称哈罗德二世。英王忏悔者爱德华于1066年1月驾崩后,哈罗德·葛温森加冕称王。其王位受到挪威国王哈拉尔德三世与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的挑战。哈拉尔德三世率先攻入英格兰北部。哈罗德二世率兵于1066年9月25日在斯坦姆福德桥战役中击败挪威人,哈拉尔德三世阵亡。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率军进攻英格兰南部,于1066年10月14日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败英格兰军队,哈罗德二世阵亡。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进入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