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喜欢的“医院”游戏,在进区之前,幼儿需要完成玩伴选择、角色分配、规则协商、材料整理等准备工作。通过游戏使幼儿明确了社会角色关系,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责任、行为规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逐渐习得其身处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即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也是社会性发展的初始阶段,需要在与同伴、成人、社会的交往互动中认识自我,学习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

幼儿园构建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和交往环境,在充分保证每一位幼儿生理、安全需要,拥有爱和集体归属感的同时,也满足了尊重和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在这个专门的集体场所,幼儿的互动少不了同伴、教师、环境材料的支持与介入,环境材料的内容、形式与氛围营造,活动空间布置与活动材料投放等,不仅影响幼儿在互动过程中的参与性、情绪状态,交往对象及其数量,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此,功能各异、大小不一的活动区,有效提高了幼儿交往的机会与频率,同时也会使幼儿的交往更加深入、质量更高。

一般来说,稍大的区域适合小组交往互动,幼儿群体可以在活动中通过冲突协商、平等竞争、合作关爱等互动,学会分享、礼貌谦让、自我保护、公平公正等社会行为。幼儿喜欢的“医院”游戏,在进区之前,幼儿需要完成玩伴选择、角色分配、规则协商、材料整理等准备工作。游戏进行中他们不仅要遵守角色职责和游戏规则,更要体验角色间的相互关系:“医生”负责给“病人”诊断检查,而且态度要好、要关心“病人”;“护士”应该协助“医生”工作,并听从“医生”的安排,不能擅自给“病人”打针、吃药;“病人”也要听“医生”的,要按时打针、吃药,还不能大吵大闹;没有“医生”的通知或纸条,“药房”工作人员不能给“病人”取药等。这里有游戏角色和社会角色职责,也有游戏和社会行为规则。通过游戏使幼儿明确了社会角色关系,自身的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责任、行为规范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图1-62 “医院”游戏(www.xing528.com)

图1-63 私密空间

相对较小而又安静、私密的空间可以满足幼儿独处或小范围交流的需要,是幼儿疲劳时、遇到挫折时、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以安静休息、释然或倾诉的温馨港湾,它为幼儿提供了独处的空间,也便于教师的观察与倾听。幼儿的社会交往是以玩具材料为媒介加以联结的,而且玩具或操作材料强化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关系。所以,科学而适宜的材料投放对于引导幼儿之间的交往,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材料投放应依幼儿年龄特点、已有经验、轻重缓急、分量轻重、投放数量、种类比例、可操作性、问题解决等指标,作具体分析与实施。比如:小班适宜投放符合3岁幼儿年龄特点的、同类或类似的玩具材料,而且数量要足够多。这是因为往往一个幼儿选择了某种玩具材料,其他幼儿也会选择或索要同样的玩具材料。对新入园幼儿游戏的观察发现,他们开始玩玩具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一段时间后,玩的方式却逐渐趋同。因为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看见他人的玩法新奇或与自己的玩法不一样,便模仿他人,通过相互模仿,大家的玩法也就如出一辙。小班幼儿平行游戏中的相互模仿是常见的社会行为,从中他们还学会了分享、谦让、轮流、等待、交换等交往技能;中班多开展以社会性发展为主的区角活动,所以多提供半成品和多样化的材料,并与自由游戏、教学游戏相结合,以丰富幼儿眼界,提高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积累交往经验;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交往经验,并且伴随空间知觉和数、形等逻辑思维的萌芽,多提供基础材料或较为复杂的材料,以及需要分解、组合才能完成的结构材料,增加棋类、手眼协调材料等操作要求较高的或以思维训练为主的材料,以此深化幼儿的交往和社会性发展。可见,幼儿就是在以玩具材料为媒介的交往中,通过比较、验证、反省,不断从与他人的关系中逐步认识自我,进而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