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俗发展中的传承与变异

民俗发展中的传承与变异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变异性是在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因此,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多少世纪以来这种变异性特征在民俗发展中,大多是在自发状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因此,不可把变异性的自发形成强调到绝对的程度。

民俗发展中的传承与变异

变异性是在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它同时又与时代性、地域性特征有千丝万缕联系,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换句话说,民俗的传承性,绝不可以理解为原封不动地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因此,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异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

在长期的民俗学理论发展中,传承的特征被摆到主要位置,是对的;相对地忽视了变异的特征,是不对的。那些在民俗中访古考古寻觅遗留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对发展人类文化、推陈出新无大补益;只有既研究其继承,又关注其发展变化,才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比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清明祭祖上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扫烈士墓,在清明节日传承中表现出许多变异;从清代满族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从长袍马褂辛亥革命以来直至现在的中山装,同样在传承中表现了许多变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仪礼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www.xing528.com)

多少世纪以来这种变异性特征在民俗发展中,大多是在自发状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随着时代条件不同,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在流传中变异各种民俗,是很自然的事;也应当看到,往往人为的有意识的改革,只要被人们广泛承认和接受,也可以形成民俗的变异。我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采集民风、改革习俗的事例是很多的。像古代六朝时太原地区寒食节冷食习俗长达百日以上,造成疾病伤亡,危害严重,皇帝下令革除,改禁火三日。侗族山寨为革除旧婚俗六礼的繁缛奢费,曾于20世纪中拟订乡约,刻石树碑,予以改革。我国多少世纪以来汉族盛行的表亲(近亲)婚,得不到革除,现在新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配偶,用科学法制摒弃了恶俗。因此,不可把变异性的自发形成强调到绝对的程度。但是,也应当看到,人为的变异是有条件的,是从民俗中有意引导出来的,是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和民心所向的,绝不可以把变异性理解为任何人都可以以个人意志强行改变习俗。

变异性是移风易俗中最可运用的特征,要认真探讨变异性的科学规律,积极推动旧俗向新俗转化的工作,推陈出新,删繁就简,使民俗中许多事象逐渐从落后变为进步、从愚昧变为文明。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革除旧习陋俗,要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认真研究新时代民俗学新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