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岸弹子石的玩友:重庆川剧玩家

南岸弹子石的玩友:重庆川剧玩家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弹子石的玩友活跃在工厂、搬运站和弹子石大佛殿俱乐部,人数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人参与。其中最热闹的是地处弹子石石桥正街的李忠辉茶馆。可见弹子石的玩友为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人才,为川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弹子石众多的玩友中,我认为有几位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唱的剧目有《访友》《花月亭》《闯宫》等,在玩友中堪称佼佼者。20世纪50年代的南岸弹子石,大一点的工厂都有川剧队,人才济济,高手如云。

南岸弹子石的玩友:重庆川剧玩家

李贤文

1956年,我在重庆南岸窍角沱小学读书,上学、放学都要经过胜利街64号,经常听到那屋里传来胡琴和教唱的声音。出于好奇,便在窗外偷听。

有一次,我正听得有趣,突然有人推开窗门,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大伯。他面带笑容地问我:“娃娃你姓啥?多大了?读书没有?家在哪里?”我见这位大伯待人很好,就大胆而有礼貌地回答:“我叫李贤文,今年十一岁,家住大佛段,在窍角沱小学读书。”大伯听了十分高兴地说:“巧了,我们一家也姓李。”他指着一个小娃娃说:“这是我儿子,叫李云玖,今年十岁。”他又指着另一个女娃娃说:“这是他的好妹妹,叫李云英,今年九岁。里面教戏的老师叫曹极高。我喜欢川剧,专门请来曹老师教他们。你若是喜欢川剧,也一起来学吧。”

因父母亲过世得早,我全靠爷爷婆婆带大。眼看这位老人对我这么好,心中十分高兴,连声说要得要得!我还激动地说,以后我就把你老人家叫大伯了!大伯听后哈哈大笑说,今天又多了一个侄儿,云玖、云英学戏也多了一个小伙伴。真高兴!

就这样,我就开始了川剧的启蒙,走上了学唱川剧的道路。后来,我在曹老师的传授和许多玩友老师的指点下,学了好几折戏,如《南阳关》《长生殿》《马嵬坡》《前帐会》《盘贞认母》《斩应龙》等。这时候,我才知道这位大伯叫李裕昆,开了一家诊所,是一位医术医德出众的老中医。大伯平生独喜川剧,所以请曹老师来教唱。我因为也姓李,就有缘参与其中。曹极高老师是资阳河的玩友,能司鼓,能拉琴,人称“胡琴圣手”。

曹老师是位专职教玩友的好老师,教学十分严格。他常常带我们过河,到市中区的大同清心茶社、洁园茶馆、合平茶馆、红星俱乐部去座唱。由于我们年幼,嗓子好,很受大人们的欢迎和鼓励。罗开碧讲,她也跟曹老师学艺,主唱生角,其剧目有《南阳关》《杀伯奢》《长生殿》等。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弹子石的玩友活跃在工厂(如裕华纱厂、织布厂)、搬运站和弹子石大佛殿俱乐部,人数众多,各行各业都有人参与。其中最热闹的是地处弹子石石桥正街的李忠辉茶馆。这是一座一楼一底的私人住宅,临街喝茶,楼上听戏,天热时还有地下室。李忠辉老师把它打整出来,也可以听戏喝茶。地下室设有凉椅、茶桌,比较齐全。由于天天都有活动,前来听戏的茶客不断,一年四季都热闹。当时的川剧很受欢迎,也很普及,许多老百姓都能哼上一两句,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李忠辉老师是茶馆的老板,也是一个川剧艺术爱好者。他能“作统指”(就是司鼓),打击乐样样都能摸,还写得一手好字。每天中午、晚上演唱的剧目和演唱者,他都写在粉牌上挂出。为培养下一代,他还专门以李氏为主,组织了一班硬场面。李老师自己司鼓,他大儿子李于忠打大锣,二儿子李于海操大钹,我学打二鼓。另外有一个年仅七八岁的李姓小娃娃学打小锣和马锣,时常因戏的需要,“热炒热卖”,以便中午、晚上打戏。这班小娃娃硬场面,得到观众的认可,称赞“这班小娃娃了不起,川剧后继有人了!”。(www.xing528.com)

曹极高老师收有一徒弟,名叫何长寿,1953年自己背把胡琴到江北区的盘溪,报考西南川剧院附属川剧实验学校,被录取了。毕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川剧院乐队工作,后来成为该院乐队的骨干,当上了上手琴师。李云玖1957年考上了重庆市群众川剧团,习丑角,后来成为该团的艺术骨干。李老师的大儿子李于忠、二儿子李于海,后来都进入酉阳川剧团做乐队工作。我于1958年考入重庆市川剧院学艺,毕业后分到二团工作,直到退休。可见弹子石的玩友为专业艺术团体输送了人才,为川剧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弹子石众多的玩友中,我认为有几位是具有代表性的。男旦钟国华嗓子好,戏路广,常常化装演出。弹子石有一个工人之家俱乐部,他在那里演出了《斩应龙》《三娘教子》,获得南岸区弘扬民族文化奖。

李忠辉茶馆有一批热爱川剧的爱好者,他们能打会唱。打大锣的黄子玉还能唱文生,有一副好嗓子。他唱的剧目有《访友》《花月亭》《闯宫》等,在玩友中堪称佼佼者。他的儿子黄明成在北碚川剧团操琴。

李柏林老师的嗓子好且会唱,他的《阳河堂》深受听众喜爱。玩友中的花脸费祥书有《张杰夜奔》《杀桥》《采草》等戏。花脸欧泽高大魁梧,嗓音颇好,唱的《牧虎关》也不错。

李忠辉茶馆在当时非常受欢迎,一些专业团体也常常在那里献艺。民友川剧团(江北区川剧团前身)、长江川剧团(九龙坡川剧团前身)、长寿川剧团等都来捧场。就连四川省川剧院的名角曹正全、郭小华等都到此处献过艺。

20世纪50年代的南岸弹子石,大一点的工厂都有川剧队,人才济济,高手如云。他们彼此切磋技艺,把整个川剧民间玩友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惜乎时过境迁,这样的场面已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