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效沟通实现沟通思维变革

高效沟通实现沟通思维变革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者还研究了沟通的真空状态,他们认为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会受到文化、环境以及沟通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在交流模式中,沟通者成了一个更加准确的称呼。因此在交流模式中,研究者重点研究了沟通者的背景,比如沟通者的经验、性格、知识结构、文化水平,这些往往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不同背景的人在沟通交流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

高效沟通实现沟通思维变革

沟通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早在很久以前,研究人员就开始将沟通视为一门社会科学。随着沟通这一概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研究,他们还主动建立各种模式来说明沟通的历程。人们通过这些历程能够理解沟通的相关信息,并且增加对于高效沟通的认知。

最早的沟通模式是线性沟通,这种沟通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一方传输信息,一方接收信息。传递信息的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某种更容易表达或者更容易被人理解的方式传送出去,而信息接收者会顺利接收信息。最初的研究人员也表达了对电子媒介的兴趣,他们从电子媒介中找到了相似性。在他们看来,这一信息沟通模式就像收音机电视机的模式一样,电视机会将内部的信息播放出来,这是单纯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

在线性沟通模式中,研究者认为人们对于这种沟通的看法与电子媒介的使用有很大关系,比如停电或者信号受到干扰时,电视节目会中断,这个时候观看者会立即站起来说“信号断了”。而在日常生活中,当一方开始沉默或者不愿意讲话时,另一方也可能会说“你得给我说话啊,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怎么想的呢”,或者他们会说“我觉得我的意见被忽略了,或者他没有理解我的意思”。这种表达就是典型的线性沟通思维,人们会把信息传递和接收当成沟通的全部内容。这是一种机械式的沟通,也是一种比较狭隘的沟通思维。

比如当两个人见面时互不说话,是不是就意味着沟通中断呢?显然不是,因为沉默本身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沟通双方可以相互观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又或者两个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见面后,未必会亲切地相互寒暄,有时候微微点头致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不论是信息传递者还是信息接收者,都会存在一些非语言的沟通交流。

此外,在线性沟通模式中,沟通的参与者只有两个,一个是信息传递者,一个是信息接收者,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存在第三者和第四者,也有可能两人既是传递者也是接收者。研究者还研究了沟通的真空状态,他们认为信息的传递和接收会受到文化、环境以及沟通者之间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和分析,研究者推翻了线性沟通模式,转而寻求更加复杂的人际沟通模式。这就是后来的交流模式。

交流模式是建立在线性模式基础上并对线性模式进行完善而形成的模式,它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修饰、删除或增加。研究者认为线性模式看重的是有意识的信息传输,信息传递者会对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进行编辑和整理,会将信息进行编码。编码是沟通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信息传递者在传递信息之前,会对信息进行梳理,然后对信息内容进行转化,使之符合自己的表达习惯,或者日常的沟通习惯。电视台播放节目就是一个编码的过程,相关的信息会以声音、图像等观众能够听懂和接受的形式出现。在线性沟通思维和模式中,人们也会对信息进行沟通,然后转化成语言和文字。

可是一些非口语化、非书面化的语言同样能够传递信息。沟通者的表情、手势、坐姿、动作、眼神都会传递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递很可能是无意识下进行的,人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做了什么。但这些无意识的没有经过编码的信息同样会被他人接收到。由此可见线性沟通模式并不完全合理。在交流模式中,研究者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交流模式包含了线性模式的部分概念和词汇,但是线性模式的许多概念不合理,而且不够完善。

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开始以“沟通者”来取代“传递者”和“接收者”,尽管“传递者”和“接收者”的角色仍旧存在,人们仍旧会进行编码、传送、接收及解码信息等动作,但是这个模式不再是线性模式,也不再按照单一方向进行。在交流模式中,沟通者成了一个更加准确的称呼。(www.xing528.com)

比如,某个领导准备要求员工加班,他在办公室里对所有员工说道:“今天的工作任务很重,我一会儿要和你们聊一聊加班的事情……”这句话还没说完的时候,领导就注意到了员工脸上痛苦和厌烦的表情,所以他很快意识到自己提出加班的想法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因此他继续说道:“嗯,先等一下,也许我可以看看这项工作急不急,我想推到明天去完成也是一样的。”在短短的一句话之间,领导实际上扮演了两个角色,即是信息传递者(通知其他人加班),也是信息接收者(及时观察员工的表情,了解了他们不愿意加班的事实)。而这种同时扮演双重角色的情况在线性模式中不会出现,为了对角色进行更好的定位,应当直接称呼为“沟通者”。

因此,整个沟通活动并不像线性模式那样“我们对他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和他人共同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比如某位年长的母亲对儿子唠唠叨叨,这让儿子不胜其扰,但事实上如果儿子一开始就愿意对母亲的话做出回应,母亲就不会接连不断地唠叨下去。从这一方面来说,母亲的唠叨以及儿子面临的困局都是双方共同创造出来的。简单来说沟通是一种相互作用的互动模式,在沟通中,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彼此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情绪。

为了保证沟通的高效性,人们需要努力提升共同沟通的能力,注意与沟通对象进行完美的配合。而这种配合往往和每一个参与者的背景息息相关。因此在交流模式中,研究者重点研究了沟通者的背景,比如沟通者的经验、性格、知识结构、文化水平,这些往往会对沟通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不同背景的人在沟通交流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一个人出生在富贵人家,生活富裕,而另一个人出生在贫民窟,两个人在交流时,一定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背景的相同处越多,或者说两个人的重叠部分越多,沟通就越顺利,彼此之间更容易产生情感交流;反之,重叠部分越少,双方的交流就面临越多的困难。

由于背景不同,单纯地信息传递并不能保证信息接收者了解全部的信息,就像一个管理者站在公司发展的立场和角度来分析问题时,员工不一定会理解,他们也许会对管理者下达的指令产生抗拒心理。为了确保员工能够理解自己的苦心,就需要进一步的交流,引导员工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理解相关的信息。

同样地,现在的父母也和以前的父母不一样了。如今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好养,抱怨孩子不听话。他们觉得自己小时候根本没有这样调皮,也不会有这样多的要求。可是他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作为孩子时的成长环境和如今孩子的成长环境已经是天差地别了。如果人们不能透过背景的不同来理解生活,就会被自己的主观看法导入僵局。

人们对于交流模式的看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沟通思维,决定了人们沟通的技巧和态度,也决定了人们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