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及其影响—中国饮食典籍史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及其影响—中国饮食典籍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徽宗赵佶像《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22]此书原名为《茶论》,撰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后人遂改名为《大观茶论》。综上所述,《大观茶论》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宋代茶道的珍贵文献资料。《大观茶论》未见于《宋史·艺文志》著录,故历来有学者怀疑其非徽宗所作。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称:“《圣宋茶论》一卷,右徽宗御制。”

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及其影响—中国饮食典籍史

宋徽宗赵佶像

《大观茶论》,宋徽宗赵佶撰。宋徽宗(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宋神宗第十一子,在位25 年(1100—1125)。宋徽宗多才多艺,尤以书画知名,但治国无术,即位后骄奢淫逸,崇奉道教,任用奸佞,压迫人民。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下,他于年底传位于赵桓(宋钦宗),称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东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宋徽宗在位期间,正是北宋茶业的鼎盛时期。宋徽宗本人也精通茶事,曾经“亲手调茶,分赐左右”。[22]

此书原名为《茶论》,撰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后人遂改名为《大观茶论》。全书共一卷,除“序”外,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等二十条,涉及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

在“序”中,宋徽宗指出宋代茶业的发展已大大超越了前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造其极”。

《大观茶论》书影

在“地产”条,介绍了茶树生长的最佳之地为“崖必阳,圃必阴”,即山崖的向阳南坡或园圃中的遮阴凉爽之处;“天时”条称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必得天时之利,才能造出好茶来。而最佳的时节是惊蛰前后气候“轻寒”时,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即茶叶的枝条伸展得比较缓慢,茶农可以从容不迫地投入摘制,所以茶叶的颜色和味道是两全齐美的

“采择”条介绍了采茶的时间限定在每日的黎明时分,日出后便要停止采茶了。采茶时,要用指甲掐断茶芽,而不能用手指揉断。采摘到的茶,还要按等级分拣;“蒸压”条介绍了宋代制作饼茶的蒸芽、压黄工艺,“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太生,则芽滑,故色青而味烈;过熟,则芽烂,故茶色赤而不胶。压久,则气竭味漓;不及,则色暗味涩。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制造”条介绍了制造饼茶的工艺要求,“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此外,还要“先度日晷之短长,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鉴辨”条介绍了不同品质饼茶的形态及颜色,提出质量上乘的饼茶,其鉴别标准为:“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白茶”条则介绍了与常茶不同的极品白茶。(www.xing528.com)

“罗碾”、“盏”、“筅”、“瓶”、“杓”五条介绍了宋代烹茶所常用的茶具。其中,“罗碾”实际是两器。碾的作用是碎茶,用银或熟铁制成,茶碾由槽、轮两部分组成。槽要制得深而峻,这样能使茶末集中于槽底,便于粉碎与收集;轮要制得锐而薄,这样轮在槽中能够操作流畅,运行自如。碾茶时,动作要迅速有力,否则摩擦下来的铁粉会混入茶粉中,使茶粉变色。罗的作用是分离茶粉,罗圈用竹制成,罗底用细绢制成。茶罗多制得细而紧,轻而平,这样筛茶时,茶粉就不会黏附到罗面上;“盏”为点茶器皿,“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筅”为点茶工具,用比较厚重的老竹制成;“瓶”为煮水、点茶器,大小要适中。汤瓶的最关键部位是流子(瓶嘴),“瓶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力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杓”用于添续茶水,其大小为“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

“水”条对烹茶用水提出了具体要求:“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以中泠、惠山为上,然人相去远近,似不常得。但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点”条则总结了北宋的点茶技艺。根据从瓶中注水的缓急、多少以及落水点的变化,把注水的全过程分为七个层次,分别称作第一汤至第七汤。

“味”、“香”、“色”三条分别从味、香、色三个角度论述了评定茶质优劣的标准。其中,茶味最为为重要,“夫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茶之香,非龙脑、麝香等香料所可比拟的,要使茶叶具备真香,“要须蒸及熟而压之,及干而研,研细而造,则和美具足”。宋代茶色贵白,“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藏焙”论述了当时储藏饼茶之法。由于饼茶易吸收水分而发生变质,所以过一段时间就要用炭火烤焙储藏的饼茶;“品名”叙述了宋代以产地为茶命名的原则,指出了“茶之美恶者,在于制造之工拙而已”;“外焙”论述了民焙茶的不足及区别民焙茶和官焙茶的方法。

综上所述,《大观茶论》反映了北宋以来中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是研究宋代茶道的珍贵文献资料。

《大观茶论》未见于《宋史·艺文志》著录,故历来有学者怀疑其非徽宗所作。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称:“《圣宋茶论》一卷,右徽宗御制。”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一八《经籍考四十五》称:“《圣宋茶论》一卷,晁氏曰:右徽宗御制。”元代陶宗仪《说郛》始收录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