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典籍史:茶疏研究及刊刻成果

中国饮食典籍史:茶疏研究及刊刻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茶疏》,明末许次纾撰。其对茶艺的研究得到吴兴姚绍宪的指点,所著《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万历刻本《茶疏》书影据王河先生考证,许次纾的《茶疏》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刊刻于万历三十年。[27]前有万历丁未姚绍宪《题许然明茶疏序》和许世奇《小引》。[29]但《茶疏》中亦有少许舛误,如“择水”条中,误以金山顶上井为中泠泉。

中国饮食典籍史:茶疏研究及刊刻成果

《茶疏》,明末许次纾(1549—1602)撰。[25]次纾,字然明,号南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清代厉鹗《东城杂记》记载,许次纾为许应元的幼子,[26]因为跛脚而终生未仕,能诗善文,好蓄奇石,好客交游,品茶鉴水,著有《小品室》、《荡栉斋》二集,已佚。其对茶艺的研究得到吴兴姚绍宪的指点,所著《茶疏》“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万历刻本《茶疏》书影

据王河先生考证,许次纾的《茶疏》成书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刊刻于万历三十年。[27]前有万历丁未(1607)姚绍宪《题许然明茶疏序》和许世奇《小引》。书凡一卷,共39 则,4700 字,分产茶、采摘、炒茶、岕中制法、收藏、置顿、取用、包裹、日用顿置等部分。文字虽少,但价值颇高。

首先,论述了杀青有两种方法,提出粗茶用蒸,细茶用炒,并首次记载了炒制绿茶的方法:

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何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豫一取铛,专用炊饭。无得别作他用。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杆叶。杆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莹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次用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以半熟为度。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笼,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罐收藏。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在减香力。一叶稍焦,全铛无用。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以意消息,最难最难。

即先用小火把茶叶炒软,再用大火猛炒。炒茶时,手上要戴上木指,快速翻炒转动茶叶。炒茶以半熟为适度,其标准是茶叶中开始有香气慢慢散发出来。这时,急忙用小扇似的铲子把茶叶抄出来放置到焙笼上,用纯棉大纸衬在下面,进行烘干。待炒好的茶叶积累多了,凉透以后,放进罐子里收藏。据邱庞同先生称,这是中国古代炒制绿茶的首次记载。[28](www.xing528.com)

其次,介绍了明人的新式饮茶法:“先握茶手中,俟汤既入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三呼吸时,次满倾盂内,重投壶内,用以动荡香韵,兼色不沉滞。更三呼吸顷,以定其浮薄,然后泻以供客。”即预先把茶叶握在手中,等到开水烧好,倒进茶壶之后,就随手把茶叶投进开水之中,然后用壶盖盖好。等待三次呼吸的时间后,依次倒满茶杯中,然后再重新倒回茶壶中,以便使茶水发生动荡,发挥其香气和韵味,使色泽不会沉滞。再过三次呼吸的时间,以便稳定原来飘浮于水面的茶叶,然后就可以倒出来供客人饮用了。今天流行的开水泡茶法大概即源于此。

第三,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在“古今制法”条中,作者认为宋代以香料入茶的做法实不可取,使茶失去了真味,“不若近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在“采摘”条中,作者认为秋茶品质甚佳,七八月可采一遍;在“饮啜”条中,作者提出一壶茶水,只可沏茶两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未遂弃之可也”;在“宜节”条中,透彻分析了饮茶的功效、利弊,指出:“茶宜长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清凉,烦郁顿释;多饮则微伤脾肾,或泄或寒”;在“饮时”条中,作者提出了适宜饮茶的24 种时机和环境,如“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拍曲”等,“表现了典型的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茶之雅兴”。[29]但《茶疏》中亦有少许舛误,如“择水”条中,误以金山顶上井为中泠泉。[30]

龚春紫砂

此外,在“瓯注”条中,作者提到龚春和时大彬所制的紫砂茶壶,“往时龚春茶壶,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顾烧时必须火力极足,方可出窑。然火候少过,壶又多碎坏者,以是益加贵重”。

是书版本很多,有万历丁未(1607)许世奇刊本、《宝颜堂秘笈》本、《广百川学海》本、《茶书全集》本、《古今说部丛书》本等,其中以《茶书全集》本为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