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感知形象期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感知形象期发展特点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美的感知3~4岁的儿童,生理机能和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其美术欣赏的能力亦有所提高,但同时,还受其社会认知水平的制约。此时,他们还仅是在浅表层次上感知、理解美术作品,还不能感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

学前儿童感知形象期发展特点

(一)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美的感知

3~4岁的儿童,生理机能和认识能力有所发展,其美术欣赏的能力亦有所提高,但同时,还受其社会认知水平的制约。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首先感觉到的是作品的有关形象,注意的是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很少在意作品表现形式的审美特征。这说明本阶段的儿童还没有具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态度,而只是一种“求实”的态度,大部分儿童还处于认识个别对象阶段。此时,他们还仅是在浅表层次上感知、理解美术作品,还不能感知理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刻的主题及其反映的时代精神。其实,这正与儿童本身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相一致。研究表明,该年龄段的儿童基本能够感知美术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主题有一定的理解。对构图、比例、色彩对比、疏密关系等诸多艺术要素有所关注,并能做出简单的判断,但对作品各层面艺术美的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还不能自发地理解作品的形式审美因素。

(二)对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感知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3岁以后的儿童,对于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风格以及作品的情感表现等已有所认识与感知。

1.在线条与形状的感知方面

该年龄段的儿童,已经基本能够把线条和形状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加以认识、进行感知理解。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实验:取出树的两种不同生长状态(①枝繁叶茂、茎叶呈放射状的树;②“弯腰驼背、浑身无力”的树)和人的两种不同情感表现(①高兴;②伤心),让儿童进行对应匹配,大多数儿童都能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这表明,当线条融合在形象中时,儿童能感受到其中表达的情感。

2.在色彩认识方面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辨认色彩,正确配对,继而逐渐向指认和命名层面发展。

儿童认识颜色的基本顺序为:①常见的几种标准色;②暖色及明度较高的颜色;③间色、复色等中、低纯度色。

3.在对色彩的视觉效果、情感效果、象征效果三个层面的感受方面(www.xing528.com)

儿童对以上色彩的三个层面的审美感受,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首先,儿童的色彩视觉效果感受性最强,色彩情感效果和象征效果感受性相对较弱;其次,儿童的色彩审美感受具有明显的年龄阶段性发展特点。

(1)在色彩视觉效果感知方面表现出:第一,对色彩的色性(冷暖)有一定的识别力;第二,对色彩的轻重感有较强识别力;第三,对色彩和谐搭配有了比较正确的选择;第四,色彩的审美趣味,由“偏爱鲜艳及对比强烈的色彩构成”向“偏爱谐调而柔和的色彩构成”转变。

(2)在色彩情感效果感受方面,儿童有一些情感体验,但并不十分丰富强烈;应该说,儿童该阶段的情感体验,基本上是从萌芽状态逐渐向情感联想阶段在发展。当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美术作品情感表现性进行感知时,大多数儿童都能够根据作品的内容及作品的形式美特征,结合自己的情感偏好、想象因素等,较好地感知和解释作品的情感表现性。

(3)在色彩象征效果感受方面,儿童的感受甚为微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这一能力逐渐发展完善。

(4)在空间层次感知方面,儿童在学前阶段已经初步表现出感知美术作品空间深度的热情,相当一部分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感知作品空间深度的能力,只是儿童的这种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作品内容的影响。

(5)在美术作品的风格特征感知方面,儿童在感知作品风格时显得较为困难,他们往往容易受作品内容的控制或干扰。

(6)在对美术作品的偏爱方面,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客观地、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标准。

总之,学前儿童正处于审美认识和理解的初级阶段,一般要经历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从以自己的主观情感偏好为主到以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的逐步发展过程;其审美感知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既受先天意识的影响,也受后天认识能力的制约,到达学前末期时,大部分儿童都能够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己熟悉的作品或形象进行简单描述,标志着他们的美术欣赏能力也相应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