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学前儿童不会把自己的感知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现象,教师这时就需要通过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给他们以启迪,这就是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直接观察是教师为了使学前儿童获得对周围生活的丰富印象,借助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美术主要依靠视觉来进行感知。在美术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学前儿童不会把自己的感知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现象,教师这时就需要通过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给他们以启迪,这就是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和演示法,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指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也最能体现美术直观形象性的学科特点。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积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和认识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以及事物间的空间位置、相互关系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鲜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美术是视觉艺术,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的感知和认识,更谈不上对物象的绘制表现。运用观察法时,由于观察对象直观鲜明,不仅能激发学前儿童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观察可以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教师为了使学前儿童获得对周围生活的丰富印象,借助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观察事物的方法。直接观察有助于打破儿童的概念画法,使他们更深层次地发掘、认识事物,培养其探索精神。

由于季节和条件的限制,当教师不一定能及时做到让学前儿童对实际物体进行观察时,可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玩具、模型、图片、标本、示范画或多媒体等,供学前儿童分析、比较所要描绘物象的基本特征,这种观察就叫间接观察。学前儿童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图片或示范画的图式往往容易成为他们临摹的对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儿童对教材的熟悉情况和教材的难易程度,恰当地运用图片或示范画。

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要明确。教学时教师引导儿童观察的目的性要明确。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贫乏,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有限,在观察中往往凭兴趣出发,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观察事物,观察也往往不全面。因此,教师在指导他们观察时,事先要让学前儿童了解观察的内容,并组织和帮助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整体观察法是指学前儿童观察事物时,首先应观察事物的整体,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印象,然后再观察细小部分,以便更好地反映整体。这种观察法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辩证观察法。学前儿童注意力不稳定,形象知觉水平较低,看东西往往一掠而过。因此,正确的观察方法不仅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了解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还能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感性知觉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3.组织学前儿童进行观察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观察的目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方法。有时可以先讲解后观察,有时可以先观察后讲解,有时可以边观察边讲解边组织儿童实践。对生活中一些不易观察到的事物,教师可以用图片、绘画的复制品、标本和多媒体等来代替。

(二)演示法

教师配合讲解,向学前儿童展示直观教具,示范绘画、制作等过程,使儿童获得对事物现象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演示法。演示用的教学媒体有实物、挂图、录像、标本或VCD、DVD、flash动画等。

美术教学活动中,许多知识、技法问题仅用语言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演示使学前儿童获得直观感受,并在大脑中形成对教师制作、绘画过程的系列表象才能使儿童获得深刻印象。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再配合语言进行“画龙点睛”地讲解,儿童才能在一目了然的情景中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www.xing528.com)

演示法直观、生动,能使学前儿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印象,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儿童在对演示内容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观察的过程中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按演示的步骤,演示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整体演示:教师完整地、连续地向学前儿童示范如何表现物体形象。整体演示适合在演示简单的创作技能时使用。它完整、明确,能让儿童连贯地掌握整个技能。如教师演示油水分离画中刷背景的方法时,就可以用宽水粉笔一次性同一方向均匀涂刷在整张纸面或半张纸面上,让儿童一目了然地清晰看到涂背景的整体过程。

2.分段演示:教师将所表现的物体形象的过程分成若干段,根据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进行逐一演示。例如在学前儿童美术技能的学习有层次性后,后一阶段的技能学习常用建立在掌握了前一阶段技能的基础上,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儿童所掌握的技能来进行分段演示,也可以就新的技能来演示。如学前儿童水墨画教学活动中,如果儿童已在前一阶段已学习了调浓淡墨和毛笔用笔方法,教师就可以根据儿童需要进行演示,当儿童掌握得好,也可以不必演示,而只需演示调色的方法即可。

3.分步演示:教师将所表现的物体形象的过程分成若干步骤进行一步步地演示。当活动中美术技能涉及的环节较多,完成一次耗时较长,学前儿童一次明确所有的环节有困难时,可用分步示范。也就是说,教师把一个完整的过程进行分解成若干个小的步骤,逐个演示给学前儿童看,在确定其掌握之后再进行下一个步骤。如在学前儿童扎染活动中,由于程序较多,教师把整个扎染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步骤,首先为儿童演示几种扎布的方法,在他们也扎好布后,再演示染布和捞布的步骤,等儿童都把扎好的布放进染缸进行充分染色并捞出来后,教师再演示清晰染布的步骤。

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单独或结合使用以上演示方法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掌握某种美术技能。

另外,按演示的准备情况可分为有准备的演示和随机演示;按观看对象的多少可分为整体演示、分组演示、个别演示;按教学内容可分为绘画、制作步骤演示、工具性能和技法特点演示等。

运用演示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演示的准备工作要充分,组织要周密。演示用的教学录像、多媒体资料等在活动前要试放,工具材料在课前要准备齐全并安排好展示的顺序。

2.演示时,教师要同时运用明确、简练的语言讲解,并启发学前儿童进行思考。美术活动中运用演示法的目的是帮助儿童更直观地认识与把握物象的基本特征,使他们思考与表现物象的整体形象。教师把演示的内容与观察、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容易使儿童理解或接受,在演示中还应一边讲解提问一边演示,这样儿童理解快、记忆深、效果好。

如在学前儿童纸浆画的制作程序中,教师就运用一边讲解提问一边演示的方法,让学前儿童熟悉纸浆画的制作过程。

首先,教师出示一幅色彩鲜艳的纸浆画请学前儿童观察,并问:“这幅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画出来的呢?”儿童猜测后,教师再拿出准备好的染色的纸浆请他们了解绘画材料:“这就是纸浆画的原料——纸浆。”之后教师进一步提问:“纸浆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做出来的呢?”在儿童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出示卫生卷纸、水、白胶颜料,并请儿童说出它们的名称,了解制作纸浆的原材料。

然后,教师清晰演示纸浆制作的过程:(1)把撕碎的卫生纸用水浸泡,泡湿后进一步撕碎;(2)捞出纸泥,拧干;(3)纸泥中和入白胶,用手搅拌;(4)将做好的纸浆分成若干份,分别加入不同的颜料和匀。以上步骤,每完成一步都要请儿童回答:“这一步具体是怎么做的?”儿童回答的同时,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操作图示,并按顺序贴在黑板上,使其明晰纸浆的制作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前儿童观察撕碎的纸,触摸和入白胶后的纸浆,并请他们回答“纸要撕成什么大小的?”“纸浆和好摸上去是什么感觉?”,以使其明确撕纸和和白胶的具体要求。最后教师再请儿童根据操作图示的提示,制作纸浆,并进行纸浆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