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详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详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对儿童美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二)阿恩海姆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鲁道夫·阿恩海姆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倡导的是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美术教育理论。阿恩海姆认为儿童美术中具有一种简化和几何化的倾向,因为人体的认识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渐分化的,儿童美术正好体现出这一特征。

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详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一)约翰·杜威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

约翰·杜威(JohnDewey)(图2-7)是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对儿童美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图2-7 约翰·杜威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思想要求教师实施美育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他认为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教师要懂得如何给儿童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如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来美化环境,让环境中充满赏心悦目的图画,优美的文学,动人的音乐旋律等等,儿童长期生活在这样充满美的环境中,身心自然就得到了艺术的熏陶。

第二,教师要注重儿童的情感发展。儿童犯了错,除了要及时纠错,还应以鼓励性话语为主;儿童做正确了,教师应毫不吝惜地伸出大拇指

予以夸奖,培养儿童情感走上正确、积极、多彩的道路。

第三,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言行把艺术作品中美的魅力展现在儿童面前,从而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指导,对艺术的兴趣也越发浓厚。通过美育唤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这正是杜威学校美育的价值,也正是杜威“儿童中心论”最好的体现。

我们不能用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绘画作品,应该通过儿童在绘画过程中的实际操作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让儿童有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在绘画教育中,家长或教师应正确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让其明白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艺术教育中离不开想象力,培养儿童想象力的方法很多,其中游戏的方法更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在儿童绘画中,教师利用游戏的方式加以引导,可以让儿童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绘画的艺术美

(二)阿恩海姆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倡导的是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美术教育理论。其主要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被译成中文后,对我国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和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阿恩海姆对美术教育的见解主要集中在《关于艺术教育的思考》一文中,在以上的几本著作中也广泛的涉及了美术教育的问题。

阿恩海姆认为,当时的两种美术教学法(应该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和现代派的),“都会给儿童造成危害”。第一种,“运用老式教学法”“向学生们拼命灌输高级专业技巧”“让儿童用一只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一个模特儿描摹下来”。阿恩海姆认为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由于学生们一味地模仿他们的老师所使用的方法,就有丧失自己的直觉能力的危险,因为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对这种形式的使用上(而不是用这种形式去创造)。他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充满自信和满足,而是对它感到迷惑不解”。也就是说,此时的“媒介”,不是为儿童“掌握”和“自身地理解”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媒介”变成了模仿的对象,而不是创造过程中所用的砖石。

阿恩海姆认为儿童美术中具有一种简化和几何化的倾向,因为人体的认识是从整体到局部逐渐分化的,儿童美术正好体现出这一特征。儿童绘画是从最简单的因素向复杂的形象发展的。所以,儿童总是从绘画的最简单的因素——线条开始其美术活动的,而后进入最简单的形状——圆形,随着区别率的强化使作品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复杂。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阿恩海姆从格式塔心理学的立场出发,解释了儿童美术发展中的现象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其中不少理论为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信服。然而,阿恩海姆的理论也有他的不足之处,比如儿童画中有一个X光表现特征,儿童往往将实际上看不见,然而却客观存在的东西画出来,像房子里的玩具孕妇肚子里的孩子等等,阿恩海姆的简化和几何化的理论就无法解释这一现象。

(三)里德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

伯特·里德是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他倡导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他通过对儿童思维发展、心理发展及儿童绘画等多方面研究,在总结多年的教学和艺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关于艺术教育的新的思想和观念,见解独到而精辟,充分体现出他的艺术教育思想,对之后的西方艺术教育乃至世界范围的艺术教育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1.艺术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

里德对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看得很高,把艺术看成是适应社会的人的个性的自我定位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人类的不幸主要溯源于个人自发创造力受到压制,人格自然的生长受到阻挠。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摆脱这种状况,达到自我实现。这就是说,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

自然地成长。(www.xing528.com)

2.鼓励和保持儿童的天赋因素长久存在

里德认为儿童生来具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表现类型。它们是有组织的、拟情的、节奏的模式、构造的形式、列举的、表现派的、装饰的和想象的,共八种。儿童美术不仅受儿童特定人格类型的影响,也受“由潜意识而来”的一系列原生印象或原型的影响。根据里德的观点,儿童美术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作为残迹遗留在人类意识中的一种原形功能。原型最常显现的是魔幻主题,包括一切同心圆、有一个中心的圆形或方形以及所有辐射状或球状的排列,如花十字、轮状、曼陀罗等。这些符号自然反复地出现在各种文化背景的儿童画中,从而为人类的共同人性提供了佐证。

3.在美术教育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在里德看来,就是意象彼此联系的能力,即不论是在感情的历程中还是在思考的历程中把各种意象结合起来的能力。从本质上说就是把通过感知得到的心象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新铸成全新意象的过程。从中可见,无论是理性活动中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是艺术活动中的艺术思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想象的帮助。牛顿苹果落地的意象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一个典型。形象思维就更是如此,在这种思维中各种意象的连贯更为活跃和普遍,想象应该是形象思维最明显的特点。也就是说,没有意象的联结,没有心象的结合,没有想象,任何一种思维都是不会产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想象力必须去培养,而且完全可以培养。

4.形象思维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逻辑思维为代价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儿童获得对客观世界全面认识的不可缺少的思维方式,它们应该并行存在,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构成完整统一的和谐思维状态。培养儿童思维和谐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依照儿童天赋气质给予鼓励指导。

总之,作为一个艺术教育思想家,里德在自己的长期的研究中就注意到现代教育体系对儿童思维能力发展的不良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心灵上的损害,并将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儿童和谐思维的有效方法,并对采用什么样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和说明,在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乃至推动个性走向成熟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

艾修勒(R.Alschuler)和哈特薇克(L.Hattwick)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画架绘画,提出了美术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指标的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学前儿童的绘画是儿童人格特征的反映

她们认为:儿童的绘画,即使是学前儿童的绘画也不是偶发的行为,而是儿童人格特征的反映。儿童的人格特征对儿童绘画的风格和样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她们的研究,儿童在绘画中对空间的处理,可被看做儿童对其环境使用的例子;儿童在绘画时对图形大小、色彩、位置和空间的处理,是与儿童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的。艾修勒和哈特薇克从儿童画入手研究了儿童画与儿童人格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反映了研究者从人格投射的角度看待儿童美术本质的立场,为儿童教育工作者研究儿童美术提供了新视野

从儿童画架绘画的分析中所取得的数据不足以用来预测儿童的行为,而只应被用做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进行分析不可单凭儿童的绘画作品,而应依据长期观察包括儿童画在内的儿童的全部生活。她们忠告人们:虽然儿童画与儿童的情感和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将这种关联绝对化、公式化是不可取的。

2.有些儿童绘画不是自我的反映,而是对外来刺激的描摹

她们在1947年出版的《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书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发现可证实:2~4岁的孩子,透过创造性媒体,就能表现出与具有明确行为的情感相同情感的倾向。但同年龄的孩子中,有些儿童不把真实的情感明确表露为外在行为,却将其表现在画架上的画中。此时,视为分别来自绘画与明确行为的儿童冲动,不但不类似,毋宁是对照性的。

3.蜡笔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美术媒介,而画架颜料则常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媒介

当幼小的儿童选择和使用蜡笔时,他所表达的需要、情绪、意义与他使用画架颜料时所表达的很不相同。当儿童用蜡笔绘画时,他倾向于用花朵表达观念;而当儿童用颜料画画时,他倾向于用画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一个能用蜡笔画出一个清晰可辨、细节丰富的人体图形的儿童,可能在同一天内跑到画架前,画出的却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色团。

(五)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主要观点

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将儿童美术看做帮助确定儿童智力成熟程度的一项指标,这一观点最早是在1924年由古德伊纳夫在其发表于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来的。在1926年古德伊纳夫出版的《通过绘画测量儿童的智力》以及1963年哈里斯出版的《儿童画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成熟度》中,他们都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成熟程度代表着儿童所具有的形成概念的水平,而形成概念的能力是一种智慧的能力。他们认为,儿童的画能反映这种概念形成的程度,儿童画中所显示的细节的多少,特别是在画人物时所显示的人物各部分细节的多少,可作为儿童智力成熟程度的一个衡量指标。

一般而言,儿童智能发展水平越高,他所画的图画,特别是所画的人物画的各个部位就越详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越协调。然而,儿童智力发展的成熟程度与人物画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每个儿童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方式画人物形象,组成人物形象的各种要素也是千差万别的,常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灵活性,因此,衡量的标准只能是相对的。

避开画人测验的合理性问题,审视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提出的观点,至少为人们认识儿童美术的本质和内涵又多提供了一个视角。那就是,他们认为,儿童美术的主要方面是认知领域的,许多似乎与美术无关的能力也影响着儿童的美术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