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公共服务与信息化管理:探讨服务规划的生态性缺失

图书馆公共服务与信息化管理:探讨服务规划的生态性缺失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图书馆在设计与建设之初会考虑图书馆能够提供服务的最大范围、最多人口数量等因素,但是这种规划不是从生态承载力角度出发的。因此,基于用户数量或能够服务的最大人口数量的服务规划,与图书馆实际的生态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图书馆公共服务与信息化管理:探讨服务规划的生态性缺失

1.对生态承载力的规划缺失

图书馆对自身服务所能承载的用户需求的数量、种类、层次,以及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能够提供服务的覆盖半径缺乏相应的规划,即对图书馆生态承载力缺乏相应的规划。虽然图书馆在设计与建设之初会考虑图书馆能够提供服务的最大范围、最多人口数量等因素,但是这种规划不是从生态承载力角度出发的。在生态承载力视角下,图书馆必须对以下因素进行动态的、细致的规划。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事实,用户数量不等于用户需求数量,在用户能力普遍较强的情况下,用户需求数量可以数倍于用户数量,而在用户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用户需求数量则可能非常少,且远低于用户数量。因此,基于用户数量或能够服务的最大人口数量的服务规划,与图书馆实际的生态承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对生态承载力的规划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图书馆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服务能力在不断变化,用户能力、用户需求也都在不断变化,以此为前提,对图书馆服务生态承载力的规划就务必体现出规划的动态性与适宜性。显然,当前图书馆在这方面的规划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以对用户数量的规划来代替对用户需求数量的规划,缺乏对生态承载力的考察与规划。多数图书馆都不能确定本馆的生态承载力是什么状况,究竟能够承载多少用户、多少用户需求、在各层次用户需求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在多大范围内满足各层次的多少用户需求。

2.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缺失(www.xing528.com)

随着学者们对生态观的日益重视,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倡导和推进图书馆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图书馆生态环境不应该是千篇一律、一味追求高大新全,而应该是因地制宜的、具有自身特色、适合图书馆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需求特点的。当前,对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缺失,反映在制度与政策层面上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缺乏明确的制度性规划,对图书馆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基本上是停留在学术研究与探讨的阶段,图书馆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没有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图书馆建设、考核、评价的内容中。第二,缺乏对当前生态环境的评价标准,什么情况下生态环境较好、什么情况下生态环境较差、什么情况利于用户需求繁衍、什么情况利于图书馆服务开展等等无从知晓,而后续工作也无法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