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报告技术标准应用环境建设方法

科技报告技术标准应用环境建设方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的应用环境除了包括相关的平台环境如加工平台、服务平台和呈交系统等与文献系统类似的应用场景外,在科技报告体系建立之初需要尽快建设以下具体应用场景。科技报告统计分析工具将标准规定的统计指标、统计类型、计算方法、统计程序、统计代码等固化在系统中,并构建统计数据集或数据库。

科技报告技术标准应用环境建设方法

网络环境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的应用要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建设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标准应用环境和平台,将标准嵌入相关流程、系统、技术的底层中,构建集成、融合、无缝衔接的应用环境,简化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的执行和应用,方便科研人员操作,服务于科技报告工作的开展。科技报告技术标准的应用环境除了包括相关的平台环境如加工平台、服务平台和呈交系统等与文献系统类似的应用场景外,在科技报告体系建立之初需要尽快建设以下具体应用场景。

1)编写模板

科技报告编写规则对科技报告封面、辑要页、题名、目次、章节、图表、公式、参考文献、附录的编写格式,以及字体、字号、位置等编排格式都有一定要求,比较复杂。对不熟悉文献信息工作的广大科研人员而言,按照科技报告编写格式撰写科技报告,除了要注重撰写内容,还需耗时耗力地关注编写格式,无疑增加了额外负担。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通用的办公软件,通过程序开发工具,调用办公软件的宏命令或接口,开发数字科研环境下科技报告的编写模板,将科技报告编写标准镶嵌其中,方便科研人员理解科技报告编写规则,规范撰写科技报告。科技报告编写模板将科技报告的撰写要素、格式要求、信息位置、字体字号等固化在办公软件中,并能自动生成目录、章节标目内容,最后自动合成科技报告的各个组成部分,输出格式规范的科技报告电子文档。科技报告编写模板可以减轻科研人员撰写和编排科技报告的工作量,通过软件控制提高科技报告撰写的合格率,同时也减少后期科技报告格式审查的工作量。

2)统计分析工具

科技报告的统计分析不同于其他文献资源。传统文献信息的统计分析一般集中于文献的数量、分布、使用量、引用量等方面,而科技报告的统计分析除了基于文献学的统计之外,更多地需要从科研立项和项目管理的角度统计分析科技投入与产出、科研绩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指标。规范而持续的科技报告统计分析工作需要按照科技报告统计标准,开发科技报告统计分析工具,提高科技报告统计分析的标准化程度和统计时效性,强化统计分析深度,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信息化展示。科技报告统计分析工具将标准规定的统计指标、统计类型、计算方法、统计程序、统计代码等固化在系统中,并构建统计数据集或数据库。科技报告统计分析工具可以进行数据采样或调用、数据处理和规范、统计指标生成和统计结果展示等,还可以借鉴最新的数据挖掘和信息可视化技术,提供科学项目研发主题、专项技术研发现状、领域研发重点、技术机会、研发主体等深度统计分析。(www.xing528.com)

3)用户授权体系

科技报告对用户的使用权限有严格划分,不同密级、不同类型科技报告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要严格控制和审核,因而科技报告用户的分类管理、分级授权成为共享服务过程中需要重点控制的关键问题。科技报告的开放共享服务需要建立一套严谨、统一、规范的用户授权体系,推进科技报告的合理使用,保护科技报告的知识产权,也提升科研人员撰写高质量科技报告的积极性,解除科研人员详细、如实撰写科技报告的后顾之忧。

科技报告用户授权体系要依据科技报告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的标准规范,建立用户访问权限模型、权限分配机制、用户审核机制和用户访问控制机制,记录和跟踪用户的身份、权限、角色、状态和使用行为。科技报告的授权用户模型包括角色基本模型、角色分级模型、角色限制模型和统一模型,采用多级设置、属性集合的权限模型方法,对科技报告用户分组管理。例如科技报告用户组可分为公众、政府部门、科技计划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等多类级别,对于个人角色也可分为各级计划项目主管官员、高层领域专家、项目负责人等,针对不同的分组用户,制定各自的角色规则,赋予不同的权限组合。而科技报告的权限分配模型可以采用细分系统和使用权限的方法,例如分别设置公开、内部、保密科技报告全文的浏览权限,以及复制、下载等权限,还可以设置内部或保密科技报告题目、文摘、辑要页的浏览权限。另外,也可以建立权限关联模型,将相关权限或同属性权限关联整合,赋予特定用户组,规范和简化权限分配过程。用户授权体系的另一关键是用户认证,包括用户实名注册时真实身份的审查、用户访问时用户身份的认证。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真实、准确的注册信息,系统按规则审查用户注册信息的规范性,同时还需要通过部门授权和审批等系统之外的措施,控制用户的授权行为。而在用户访问认证方面,可以采用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字签名验证、可信时间验证等方式,除了进行静态的用户名和用户口令认证外,还需要引进动态口令、数字认证、属性认证、智能卡、数字水印、多因素认证等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