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文献检索概论:分类排检法

地方文献检索概论:分类排检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类排检法是将词目或文献按照其内容性质、学科属性等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归并和集中的方法。

地方文献检索概论:分类排检法

分类排检法是将词目或文献按照其内容性质、学科属性等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归并和集中的方法。一是按事物性质归类;二是按学科体系归类;三是混合分类制,兼有以上两种性质。

1.按事物性质归类

这种排检法首创于我国汉代成书的《尔雅》。《尔雅》的编排体例为后代类书、政书等借鉴。类书将辑录的内容分门别类地编排,例如,清代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分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大汇编,下分32典,如经济汇编分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等。下面再分6109部。同一部大体就是同一性质的资料,按事物性质归类编排图书,除了古代的类书、政书等,还有现代的一些手册、指南、年鉴等,但也结合了学科体系分类法的特点。

事物性质分类法直观、具体、方便查检,但分类方法和类目概念互有差异,某些事物各书归类不同,例如,有关桥梁的资料《艺文类聚》列入水部,《古今图书集成》列入考工典,因此查检时先要弄清楚分类体系及类目的含义。

2.按学科体系分类

按学科体系分类的排检法始于20世纪,其分类原则是知识的系统性,归类标准是学科的一致性。在我国,最早出现的是美国杜威的十进分类法,20世纪30年代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目前通行的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国法”,该法将图书分5个基本类部,22大类,每个大类下再分小类。(www.xing528.com)

按学科体系编排资料的好处是同性质、同学科的书籍资料集中在一起,便于按类查找,但由于古今中外的分类思想往往不能一致,在查阅工具书时,必须首先熟悉该工具书的资料分类体系。

3.四部分类法

四部分类法属于典型的混合分类制。我国汉代在文献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文献分类法,最早的书《七略》就以严密的分类体系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称为“六分法”。魏晋时期改为四部。《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的名称标志四部类名,自此“四分法”成为古代文献分类的主流。

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将我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纪昀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将四部分为44类,经部分10类、史部分15类、子部分14类、集部分5类。自此,这种分类法成为古籍分类的定制,也成为我国查阅一些古籍或古籍工具书的重要检索方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为经、史、子、集、从五部,48类,也是一种改良的四部分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