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检索的发展历程:地方文献检索概论

文献检索的发展历程:地方文献检索概论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计算机应用于文献检索的实验研究,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检索手段日益现代化,全文检索迅速发展。

文献检索的发展历程:地方文献检索概论

文献检索工作是科学与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个体为单位的自发性研究阶段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保存累积了一定数量的文献信息,文献信息检索也就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在古代,学术工作与文献检索工作是融为一体的,学者在分散的学术活动中,亲自动手搜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文献资料,从事著述、创作活动。官、私藏书机构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文献检索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多作为相关著述的附属物,以序、跋、凡例、附录等形式表达出来。

公元前15世纪至前14世纪的殷商奴隶社会时期,史官们把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资料集中保管,以方便查找和使用。春秋时期文献的积累和保存方法更加多样化,检索工具的编制和利用也有了相应的发展。经过从春秋时期儒家校书所产生的大序、小序,到战国秦汉诸子百家全书的自序和校书的叙录的发展,我国古代目录中提要逐步形成,实际上,那些大序、小序在当时起着提要的作用。

公元前1世纪末,中国第一部系统目录——刘歆的《七略》产生,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公元5—6世纪,阮孝绪的《七录》、王俭的《七志》是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目录。公元4—5世纪,僧佑编著的《弘明集目录》和陆澄《法论目录》等,除包含佛经目录之外还包括了文章目录,使目录兼具索引的作用,这是中国古代索引的雏形。

518—138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文献检索有了较大发展,南宋和元代出现了郑樵《通志·艺文略》和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等巨著。

2.有组织的集体性研究阶段

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一部官修的检索工具书,共200卷,著录图书10231种、170003卷,全部目录分经、史、子、集四部,4个门类,还细分为67个子目录,对我国文献检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www.xing528.com)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书目的发展,索引编纂也有了空前的发展,出现的“引得”(索引)达数十种之多。人们对文献检索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迅速,记录和反映这种发展的相关文献也随之成倍增多。同时,我国每年还会引进大批外文书刊文献。这就促进了文献检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书目、文摘、索引不断涌现,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检索刊物,同时还引进了国外一些主要的检索刊物。

3.国家统一组织协调的研究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将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文献检索,打开了文献信息机械检索的新篇章。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研制的“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MEDLARS),是将计算机应用于文献检索最早最好的典范,后来发展成为全美国乃至国际上的联机检索系统,直至今天的国际互联网络。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计算机应用于文献检索的实验研究,9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检索手段日益现代化,全文检索迅速发展。非文献型数据库和商情数据库的数量和利用率大大提高。

目前,检索语言有了较大的发展,由之前的多样化向一体化和标准化转变,其兼容性和互换性问题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深入研究。各种中介语言、一体化语言、词汇兼容互换技术也陆陆续续出现,并逐步投入使用,自动标引技术也已进入初步实用阶段。

文献检索的技术设备发展迅速。新的输入设备(光学字符识别装置,如语音输入装置)、通信设备(如数据通信网、各种局域网、综合业务数字网)、存储设备(如大容量磁盘、光盘、多媒体存储器)、终端设备(如高速打印终端、图像终端、多媒体终端等)和各种智能接口设备已应用于文献检索领域,文献检索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