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意境创造与明清园林艺术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意境创造与明清园林艺术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代的园林艺术特别强调并突出“意境”美。其实,园林艺术也更容易突显“意境”内涵。无论借景也好,分景也好,看来园林艺术与诗画艺术一样都是通过“景”的创造来抒情达意,所谓在景中立象,从而创作出某种意境,就又与我们所说的“象外生境”统一起来了。笪重光“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命题更丰富了“意境说”。

戏剧戏曲导表演艺术中的意境创造与明清园林艺术

如果说宋元意境理论在文艺创作上得到了更具体深入的发展,并取得了高潮阶段的盛大成果,那么,到了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则又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越来越进入到了一个革新时期的发展状态,同时更多的艺术领域都出现了“意境”的创作观念,“意境”已不只是一个美学哲学命题了,而是已经逐渐渗透到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理念中去了。

明代的园林艺术特别强调并突出“意境”美。其实,园林艺术也更容易突显“意境”内涵。因为园林艺术突出的就是“景外之景”,即“象外之象”,讲究虚实结合、粗细结合、深浅结合、光影结合,分景、借景、隔景相结合等。明代著名园林艺术家计成在他著的《园冶》中说:“夫借景,园林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回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无论借景也好,分景也好,看来园林艺术与诗画艺术一样都是通过“景”的创造来抒情达意,所谓在景中立象,从而创作出某种意境,就又与我们所说的“象外生境”统一起来了。这样看来,又有什么艺术门类不是在抒情,不是在通过立“象”来寻找自己的意境呢?

关于明代的文学“意境”理论建树,祝允明(1460—1526)在《送蔡子华还关中序》中说:“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尸居巩遁之人,虽口泰、华,而目不高檐栋,彼公私之憧憧,则寅燕西越,川岳盈怀,境之生乎事也。至于蛮烟塞雪,在官辙者聂聂尔,若单骑孤旅,骑岭峤而舟江湖者,其逸乐之味充然而不穷也,情不自境出耶?情不自已,则丹青以张,宫商以宣,往往有俟于才。”(《枝山文集》卷二)祝允明充分肯定了“才情”与“境”的关系,可见对“境”的追求不是一蹴而就的,“境”的产生是与个人的才情、修养不可分的,正如有人讲“诗品人品”。更进一步分析祝允明的意思,“身”是“境”产生的根本,“身”这个主体决定“境”产生的情况,祝允明抓住了创作主体来谈“境”实乃一创举,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又是一个重大的贡献。(www.xing528.com)

清初的画家笪重光提出了“神境”一词,认为绘画重在虚实相生,特别强调画的“空景”,即空白在绘画中有重要的作用。他在《画筌》一书中说:“林间阴影,无处营心;山外清光,何处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而其实空白处所谓空景,是完全靠实景衬托出来的,虚实相生而成意境。因此,笪重光的理论贡献在于阐明了虚实相生对意境所起的作用,并强调必须先有“实”才能产生“虚”,虚是相对于实产生的,实的部分画好了,虚的部分也会很好,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意境”,所谓“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虚实相生产生意境”的命题更丰富了“意境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