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对静止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

相对静止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有相对静止,人们才能认识事物,区别事物。相对静止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如果出发点这个参照物不是相对静止的,就没办法测量这辆车的行驶里程、用时和速度了。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静止,把相对静止变成绝对静止,得出了一堆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制度等错误结论。

相对静止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简明读本》

一种情况是,在机械运动中,一事物和它的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变化。比如,一位学生站在学校的教学楼前,对学生而言,他的参照物教学楼和附近的路面并没有发生位置变化,让他感到教学楼和路面是静止的。

另一种情况是,事物处在变化前的数量积累中,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物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中老化,但生物还没有死亡前,都会保持着生命。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教学楼对于学生而言,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但它的地基在地球上,地球在自转和公转。教学楼的构成要素水泥、钢筋、砖块也在经历风化、锈蚀、潮解等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毁坏。物质世界就是这样的,既动,又不动。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事物要有相对静止,才能在内部进行变化前的积累与准备,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一个人不经历一段长时间的知识学习和经验累积过程,就不可能成为人才。蝴蝶的幼虫不经历毛毛虫和蛹的过程,就不会变成蝴蝶。一个国家不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就难以达到富强。相对稳定带来了一个阶段上升到另一个阶段的必要过渡时间和准备。(www.xing528.com)

有相对静止,人们才能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此物就是此物,不是他物。一个人,从小孩到青年再到中年和老年,面容经历了很大变化。但这个人的亲人和朋友仍认得他,因为这个人的面容特征相对稳定,变化是缓慢进行的。如果事物没有相对静止,而总是在不停变化,要如何去认识?

相对静止也是测量和计算运动的尺度。运动要从静止中去认识和量度,运动的速度是相对于静止而言的。例如,有一辆汽车,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用了半个小时,跑了30千米,时速60千米。如果出发点这个参照物不是相对静止的,就没办法测量这辆车的行驶里程、用时和速度了。没有黑暗,就难以描述光明;没有丑恶,就难以描述美好;没有相对静止,就无法描述和测量运动。

形而上学否认运动的绝对性,夸大静止,把相对静止变成绝对静止,得出了一堆不变的天体、不变的物种、不变的制度等错误结论。亘古不变的思想,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错误世界观。原始人类往往崇拜祖先,期盼这个世界有永恒的东西,希望他们的生活与生活环境一开始是什么样,永远都会这样。父亲坐在火堆边,将他所知道的知识和故事告诉儿子,如同当年他的父亲所做的那样。如果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一定是某个地方或某人触怒了神灵或祖宗。我们都知道,这些是错误的、可笑的、僵化的认识。世界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的物质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变的、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