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个说法,说一个人想成就大事智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情商。衡量情商高低有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看社会交往能力怎么样,交的朋友多不多。
如果从这个角度观察曹丕,他绝对是个情商很高的人。
大哥曹昂死后,曹丕作为曹家的长子与弟弟们关系处得如何没有明确记载,但也不会太差。与曹丕关系更密切的是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氏兄弟。
曹真是曹操子侄辈,有个说法是他本姓秦,他的父亲秦劭为支持曹操的事业而死。当时曹真年龄还小,曹操把他收为养子,让他跟曹丕一块生活和学习,二人因此结下了深厚友情。曹真后来成为虎豹骑的将领,曹丕继位后,任命他为上军大将军,手握重兵。
曹休是曹操的子侄辈,长大后也加入虎豹骑,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在曹操生前他凭借战功已经升任中领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职。
夏侯渊、夏侯惇的子侄辈中与曹丕关系不一般的也有好几个,主要是夏侯尚、夏侯威、夏侯楙等人。
与曹丕关系最好的是夏侯尚。曹丕称帝后,曾任命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负责整个荆州方面的军务。夏侯尚的正妻也是曹家的姑娘,但具体是谁已不得而知,夏侯尚升为征南大将军后,宠爱另外一个妾,曹家姑娘受到冷落,已经身为皇帝的曹丕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这件事做得太损,但也说明在曹丕眼里夏侯尚从来都不是外人。
夏侯威是夏侯渊的四子,他一身侠气,自己不是文人但喜欢读书人,他发现了泰山郡人羊祜,觉得羊祜博学多才,善于谈论,于是做主将他二哥夏侯霸的一个女儿嫁给羊祜为妻。后来羊祜成为一代名将。
夏侯威跟曹丕的关系很好,但他跟曹植的关系也好,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后来只做到了州刺史,49岁的时候去世。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儿子,也是曹丕的姐夫,曹丕与夏侯楙关系亲近,曹丕称帝后夏侯楙也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安西将军,主持关中及以西地区军务,身负重任。但夏侯楙才能有限,平时最喜欢的是如何养生(性无武略,而好治生),蜀国大将魏延干脆评价他怯而无谋,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后,把这个姨父从长安调回来任了个闲职。
总之,在自家和与之亲近的夏侯氏一帮兄弟中间,曹丕的人缘相当不错。
此外,曹丕身边还有不少心腹,“太子四友”就是其代表,他们分别是司马懿、陈群、吴质和朱铄。
司马懿之前已有较详细的介绍,他出身于河内郡温县司马氏家族,他的父亲司马防是曹操在洛阳时代的老领导,他们一家也是英才辈出,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三弟司马孚都在曹操手下任职。
司马懿来到曹操身边后,一开始担任文学掾,相当于丞相府文化处处长,也可能是由于之前不愿意出仕弄出来的不愉快,曹操一开始对司马懿不太满意,甚至心存戒心。
史书里说了两件事。
一件事情是,司马懿据说有所谓的“狼顾相”,就是能像狼一样在不转动身体的情况下把头拧到后面来,这样的动作除非天生特异功能,一般人是做不了的。司马懿就有这本事,一般说来但凡有这个功能的人,都属于天生“反骨”的那一类,曹操不仅听说过还亲自验证过。
另一件事情是,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食槽里吃食(尝梦三马同食一槽),曹操认为“三马”指的是司马懿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槽”与“曹”同音,指的是他们曹家。
曹操心里很烦,曾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肯做人臣的人,他将来必然会干预你们的身事(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这些虽然记录在正史里,但又近乎八卦,目的大概是宣扬“曹马之争”早已有之,宣扬司马懿其实一直受到迫害和打击,为他日后背叛曹魏寻找借口。(www.xing528.com)
曹操大概真的不太喜欢司马懿,但不太喜欢不意味着一点都不欣赏,更不意味着憎恶并欲除之而后快。曹操不想重用司马懿,其实是一种心结。这个心结就是司马懿世家大族的出身,对于孔融、荀彧、崔琰这些名头很大的世族出身的名士,曹操已经越来越不喜欢。可以用但不可以推心置腹,随着曹魏事业一天天壮大,曹操与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但是,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最终发生了改变。促成这种改变的,一来是曹丕的帮助,司马懿主动接近曹丕,并发展成曹丕的心腹,曹丕事事都替他打圆场(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二来是司马懿平时工作非常认真,干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自己分内的工作,哪怕事情再小,也都亲自去安排、落实(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时间长了,曹操慢慢改变了对司马懿的看法。
其实,曹操对司马懿尽管不完全放心,但也没有“迫害”他,更谈不上处处防范他,因为此时的司马懿还只是一个小角色,算不上曹操父子的对手。
曹操从来都不是那么好哄的,“政审”不过关那就一概免谈,再勤恳敬业也没用。能让曹操对司马懿改变看法的,恐怕是司马懿受到猜疑时所保持的那份诚惶诚恐的谨慎吧。
陈群之前也做过介绍,他与司马懿的出身差不多,是颍川郡陈氏家族的成员,他当过刘备的下属,刘备战败后作为俘虏被曹操发掘和任用。
陈群担任过基层行政官员,也担任过人事、司法、监察方面的工作,有相当的才干,以后著名的“九品官人法”就是他提出来的。
在曹操生前,司马懿和陈群还不属于核心层成员,也没有兵权,但他们看准了曹丕日后必能成继大位,所以倾心攀附,深得曹丕的信任,为日后飞黄腾达铺好了路。
吴质的情况之前也介绍过,他追随曹操的时间较早,大概在曹操担任兖州牧时期就投身曹营,但地位一直不高,一方面他的出身并非像司马懿、陈群那样的名门大族,另一方面是他的脾气不好,人品又差,前途较为渺茫。
吴质比曹丕大了整整10岁,他是一个喜欢交结权势的人,经过努力他终于引起了曹丕的重视,引以为智囊。曹丕遇到难事时经常找他出主意。
“太子四友”之中朱铄的情况所知最少,只知道他是曹操的老家沛国人,长得比较瘦,性子比较急,跟曹丕等人关系很好。曹操征袁谭占领南皮后的那场“南皮之游”里就有吴质和朱铄。
曹丕的这些交往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曹丕跟曹家、夏侯家兄弟们怎么来往曹操都不会反对,但对于他结交司马懿、陈群这些人,曹操心有顾忌。
这得从曹操与士家大族之间的关系说起。东汉是士家大族进一步崛起的时代,朝政和各地政权都被若干家大族所掌控,刘表之所以能在荆州立足,刘焉之所以能在益州站住脚,以及孙氏在江东之所以能快速打开局面,背后都是当地豪族们在撑腰。
某种程度上,刘表也罢,刘焉、孙权也罢,都是豪族势力的代言人。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在开创基业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与豪门士族的合作,这一点在他倚重荀彧上最能看出来。与其说他欣赏荀彧的个人才能,不如说他更需要通过荀彧与以颍川郡荀氏、陈氏、钟氏等为代表的整个士族集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曹操自身不是士族,他出身于宦官家庭,从自己算起富贵也不过才三代,以他为中心的核心利益集团成员,如曹洪、曹仁以及夏侯氏兄弟等人,也都不是士族。但他们现在掌握着最大的权力。
由此就出现了一对矛盾,过去常把它归纳为士族和庶族的矛盾,也就是老牌的大地主阶层与新的暴发户之间的矛盾。不管这样分有没有道理,但至少这种矛盾是存在的。
曹操依靠士族阶层,但又提防和抑制他们,比如占领冀州后就颁布了抑制士族豪强进一步兼并的法令,他与荀彧之间越来越深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某些政治理念的不同,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两种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
尽管司马懿和陈群的才干都很突出,但曹操生前并不很重用他们,曹丕与这样的人打得火热,能让曹操放心地把权力交给他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