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饕餮之欲:探讨《孟子》中的食与色

饕餮之欲:探讨《孟子》中的食与色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食色,性也”经常被引用,出自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孟子》。“食色,性也”由哲人孟子的门徒之一告子提出,此前还记述了告子与这位名师之间的一段对话。“食色,性也”之后是冗长而含蓄的对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仁”和“义”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食色,性也”之后是各种源于日常生活的论据。

饕餮之欲:探讨《孟子》中的食与色

这四个字,表示对食物和性的欲望是生活的基本欲望。该问题在哲学领域中曾被提及,但很快就失去了热度。[1]“食色,性也”经常被引用,出自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孟子》(公元前4世纪)。D.C.“劳把这句话译成英文后的意思是对食物和性的欲望是天性(nature)”。“食色,性也”由哲人孟子的门徒之一告子提出,此前还记述了告子与这位名师之间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孟子对其学生关于人之天性(性)的轻率见解所蕴涵的隐喻和逻辑提出了质疑。“食色,性也”之后是冗长而含蓄的对话,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仁”和“义”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前者是否可以被看做是人所固有的东西?[2]因此,这些论述在诸如“(毫无疑问)对食物和性的欲望是天性”这样的语境中将得到更加精确、更加直白的反映。(但是,如何反映仁和义这种较难鉴别的特征呢?)“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食色,性也”之后是各种源于日常生活的论据。这样,援引“欲望”一词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类品质具有非世俗性的观点。这些欲望恰当地体现于人类经验中那些被当作自然、普遍和与生俱来的若干方面。欲望的显在性与思想家们绞尽脑汁钻研的难题对比鲜明,这些难题包括诸如动机或行为模式、善的本质以及如何了解和评价这类事物等抽象的东西。

对这些典型问题,我也同样兴趣盎然。但是,作为人类学家,我不愿意把日常生活作为探讨这种伟大哲学问题的隐喻之源。如果展现社会与文化传统的深层差异有助于北美读者感受到本书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与其自身生活的云泥之别,且在民族志中有所反映,那么研究者将无法顺理成章地使用那些所谓不言自明的常识性假定。[3]更确切地说,最应该受到质疑和挑战的,正是这种所谓不言自明的常识以及正常状态。(www.xing528.com)

所以准确地说,我不赞同告子的做法(或者,更恰当地说,我不同意翻译者D.C.劳的观点):由于存在某些先入为主的东西,而随意把食欲和性欲定为天性。[4]当然,欲望是身体的真实经历。但是,只有当强烈的愿望与其他因素(尤其是食物或身体活动、希望占有的东西、记忆中或想象的境遇)同时出现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我们在追求,有时是盲目地追求各种目标时,愿望才从我们所激活的特殊条件中获取自身的特征。我们所渴望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简单、马上可以意识到的具体事物:它们可能是像真爱或者真正的共产主义一样抽象的东西,可能是像(永远)保护自己孩子的本能一样复杂的东西,也可能是像希望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最佳著作这样不可能的东西。这些变量构成了欲望本身。一旦我们承认自身欲望的多样性、目标的不确定性,那么所有的欲望和欲望的对象将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对于食物和性的欲望就非常值得仔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