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人的居住文化演变及土家族住房特色简述

巴人的居住文化演变及土家族住房特色简述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人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很清楚。这也似可称之为半穴居状态。到了宋元明清时代,巴人后裔土家族人的住房,则有大大改善。有的是聚族而居,全寨形成一个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单位。不过,明显带有土家族住房特色的,还是第三类住房,即有吊脚楼的砖瓦房。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其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基本结构大体一致。这种民居形式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同一性,正是土家人居住文化的空间神性价值观念的展示。

巴人的居住文化演变及土家族住房特色简述

巴人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很清楚。巴人始祖廪君时期的初期是住的洞穴(即山洞)。“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后来廪君走出山洞,带领部众到达夷城,虽不想再住山洞,但夷城的条件也不是太理想。据《晋书·李特载记》云:“夷城石岸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叹曰:‘我现从穴中出,今又人此,奈何!’”由此可看出,廪君这时居夷城的条件,很可能还是半穴居的状态。这从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发掘现场看,两边岩壁如墙,只在上面搭撑树木和毛草就可挡风避雨,便可居住。这也似可称之为半穴居状态。

廪君之后,由于继续向外开拓发展,一般多住水边,从事渔业房屋结构,一般为木柱土墙,上盖茅草和树皮。有些甚至就住捕鱼的木船上。

到了宋元明清时代,巴人后裔土家族人的住房,则有大大改善。这时,渔民比以前流动性小,而基本都有固定的住房了。民居房屋结构,主要有四大类型:一是适应高寒地区的茅屋型,二是中高山区的木架板壁瓦屋型,三是低山丘陵地区的土砖瓦屋带吊脚楼,四是依山凭险的山寨。山寨一般多是一姓一寨或整村一寨。有的是聚族而居,全寨形成一个具有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单位。不过,明显带有土家族住房特色的,还是第三类住房,即有吊脚楼的砖瓦房。

吊脚楼,一般都在依山傍水的山麓,或群居或独处。吊脚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其形式虽多种多样,但基本结构大体一致。类型有单吊式、双吊式、四水式、二屋吊式和平地起吊式等多种。(www.xing528.com)

土家人在建房过程中,往往注重所谓“龙脉”,依地势而建,很讲究房场的选择,还讲究朝向,一般位于向阳坡地,并十分重视择期而建。在建筑的过程中,挖屋基、伐青山(砍木材)、招山子(土墙屋顶最后一垛墙收顶)、上梁都要选择吉日,同时要燃香烧纸,供奉祖先神灵,求神保佑平安

总之,土家民居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几乎无处不有神灵,他们与土家人相依相伴,是土家人内心的依赖。这种民居形式的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同一性,正是土家人居住文化的空间神性价值观念的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