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区域文化生态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我国区域文化生态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生态的恶化严重损毁了民族文化资源赖以存续和传播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处内陆的我国北方草原降水逐年减少,气候等因素导致草原沙化和退化问题相当严重,在一些地区环境的变化甚至危及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基础,严重破坏了生态文化资源。因此,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紧迫任务。针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途径。

我国区域文化生态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1.文化资源的保护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流动加速,交往空间在横向和纵向上不断延伸,民族文化的形貌正在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整合、重构,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也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民族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扬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同孕育它的民族、地域、风俗、生态融合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文化生态体系,离开这个大环境,民族文化遗产就会失去生命力,并最终趋向消亡。另一方面,市场在全球资源配置中越来越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诸多特征愈加明显,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民族文化生态的受损。

首先,一些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遭到损毁。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及自然侵蚀、突发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了实物和资料的妥善保护。许多民族文化遗址、建筑等存在于露天,自然磨损严重。在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很多物质文化资源遭受了破坏。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生态的恶化严重损毁了民族文化资源赖以存续和传播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地处内陆的我国北方草原降水逐年减少,气候等因素导致草原沙化和退化问题相当严重,在一些地区环境的变化甚至危及传统畜牧业经济的基础,严重破坏了生态文化资源。

其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濒危或消失。特别是历史上一些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依靠口承的方式代代相传,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这些富有特色的口承文化随着广播、电视、网络、通信等媒体的发展和普及,逐渐失去了传播载体而走向衰亡。随着文化环境的急剧变迁,很多年轻人缺乏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现有传承人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重视,传承人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也导致了许多优秀民族文化后继乏人。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许多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危机和挑战。因此,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紧迫任务。(www.xing528.com)

2.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当前,民族文化产业凭借其在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已成为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民族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与制约。

首先,产业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产业要素市场、产品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中介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一些企业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较为低效,对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与优势不能准确把握,产品开发与设计的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从而丧失了竞争优势。其次,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较低。家庭式经营的中小企业较多,经营相对分散,并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结构大同小异,比较优势不明显,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不同区域之间的协作效益也不明显,产业链开发缺乏力度,集群效应难以发挥,资源互补难以实现。再次,专业人才欠缺问题较为明显。支撑企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创意科技等各类人才严重短缺,人才结构老化,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较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制度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政策、法律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机制,来保障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

总体而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导致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发挥不足,产业经济效益不高,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差等问题,影响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