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盟县佤族织锦:跨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佤族文化宝贵资源

西盟县佤族织锦:跨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佤族文化宝贵资源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佤族织锦于2012年11月被列入西盟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列入普洱市市级名录,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省级名录,2020年12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出不同的文化观念。佤族织锦图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和织锦的工艺流程一起,成为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

西盟县佤族织锦:跨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佤族文化宝贵资源

佤族织锦于2012年11月被列入西盟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6月列入普洱市市级名录,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省级名录,2020年12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西盟佤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十分艰苦,衣食住行很难满足全家人的生活需求,一家人中有一件衣服都算是奢侈的。佤族的祖先从开始的赤身裸体到学会用树叶、树皮、兽皮、麻布兜作为遮羞布,再到自己捻线织布,解决了自己衣物穿戴的问题。历史上的佤族会种植棉花,佤族妇女们都会捻线纺线织布,把棉花织成布匹,对自染自织的土布进行缝制,制作简单的男女服饰。一开始以黑色为主的男女服装,经过时间的积淀,形成自己的服饰特点,以红、黑色调条纹相间,女式服装开始有了各种花样连续的图案装饰,有粉、绿、蓝、黄等多种颜色,佤族织锦图案越来越趋于多样化。

佤族织锦,佤语称“待”。佤族妇女所用的纺线原料以棉纤维和麻纤维为主。棉主要是草棉、白棉纱线、黑棉纱线、红棉纱线,麻主要为苎麻和野生火麻。在织布前,线要用煮小红米的温水浸泡一夜,水的温度40℃即可,不可太烫,否则线容易断。线浸泡后用清水洗净晾晒干,然后用自制的织布机(竹木做的活动工具)按所需的线头拉成同样长的经线,再织出各种花纹图案的布匹,最后根据需要做成衣服,如裤、筒裙、包头、挎包等。在织锦的过程中,妇女端坐在纺车前,凝神专注地操持着手中的活计。她们左手持麻,右手持纺锤,将纺锤放在大腿上一搓,纺锤转动起来后,把麻纤维慢慢从左手拉出并捻成线,纺好一截线便将它绕到小竹棍上。如此这般不停地左右穿梭,又不断地再搓、再捻,纺出的布匹纹理细密、结实挺拔。

佤族织锦大多采用一套竹木制的很原始的腰机生产。工具名佤语叫法:不铃(梭子),用于穿线;不拉艾,用于挑花;个美,用于固定排线;个雷,用于挂上下线;个铜,用于分上下;不拉杜(抒刀),用于压紧线;阿卡木(夹布),用于固定布两端。佤族织锦包括捻线、搓线、绕线、排线、挑花、织布等多种工序,要有节奏地织,这种织法节奏虽然慢一些,但织出的布更加厚实紧绷,适用于纺织粗布和麻袋,织一张布匹需要20天至1个月的时间。

佤族是一个比较古朴的民族,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物我混一”的状态,认为是自然界赋予了他们生命和意识。于是在佤族先民那里,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植物动物都被神化,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形成了“万物有灵”的宗教观。佤族织锦以其特有的图案特征及色彩特征,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智慧与想象力,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的一个重要品种。将“万物有灵”中对自然和动植物的崇拜,以图案的形式表现在土布上,是佤族织锦的独特魅力所在。

佤族织锦讲究色彩的运用,多以黑色和红色为基本色调,以黄、绿、白、蓝相间,粉红、粉紫、棕色为辅助色,有深浅颜色的相互变化。以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组成连续的几何花纹,佤族妇女把这种纹样用佤语称为“阿更”,汉文翻译为“洋丝瓜(学名佛手瓜)花扭在一起”。(www.xing528.com)

这种由植物花卉、动物、生活物品等形象演变而来的纹样还有很多,如蕨苔纹、太阳纹、牛头纹等,以及经现代艺人李卫英设计创作出的岩画纹样。佤族妇女们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各种设计技巧,进一步将图案进行抽象化,深刻地反映出佤族妇女热爱生活、心灵手巧和富有美感的创造力。其内容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生活、家庭婚姻中的吉祥和美好。

佤族织锦所表现的色彩和图案,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对于一个历史上没有文字的民族而言,图案已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阐释和象征性的比喻,而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表现形式或感性的知觉形式,其象征意义已融入佤族的原始宗教框架中,涵盖了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鲜活地反映着民族文化特色,与传统的生命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相互配合,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艺术创造力。佤族织锦图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和织锦的工艺流程一起,成为佤族重要的民族文化标识,是进行艺术研究、审美研究的宝贵资源。

佤族织锦图案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将佤锦土布的实物进行纹样结构剖析,能更加形象地展现佤族“万物有灵”宗教对自然和动植物的崇拜。佤族织锦纹样是对不同种类的自然事物进行抽象变形后的编织,如火的抽象变形纹样波形纹、太阳和星星的抽象变形纹样十字纹、牛头的抽象变形纹样牛头纹、小米雀眼睛的抽象变形纹样菱形纹等等,以及茅草的变形纹样茅草纹,其纹样的内容非常丰富。图案的民族寓意和意境,展现了佤族“万物有灵”宗教观的宗教思想,达到了实用功能和精神寄托的高度统一。

佤族织锦不仅仅是一种图案的艺术,更是佤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映射物,承载着佤族的民族性格,也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意识形态。其鲜活地保留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遗存,具有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