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天津看海,发现蚌壳惊喜大揭秘

毛泽东天津看海,发现蚌壳惊喜大揭秘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北京居住要花钱,杨先生把毛主席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职员,每天登记来馆看书报的人的姓名,也是他的职内事,每月薪金八元。李大钊同志很器重毛主席,认为他是湖南学生的领袖。因此决定到天津附近大沽口去看看。上得岸来,我们仍乘火车到天津。最后警察从毛主席怀里抢去,打开皮包一看:里面除两条毛巾、牙刷之外,尽是些蚌壳——我们从大沽口海边上捡的。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

毛泽东天津看海,发现蚌壳惊喜大揭秘

萧 三

1918年6月,毛主席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之后,致力于刚成立不久的新民学会会务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会友同学和一般有志的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当时有一种十分吸引人的印刷物到了长沙,这是宣传赴法勤工俭学的材料,我们看了都非常兴奋,认为这是向外发展的好途径。此刻,我们尊敬的老师杨怀中先生应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请到北京去了。北京是当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赴法勤工俭学之举又是北京的一些人,如蔡元培、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提倡的。主持者在北京、保定一带办法文学习班,受这一运动宣传品影响的湖南青年(骨干是新民学会会员,第一师范及各校学生),纷纷去保定、北京学法文,也学工艺。蔡和森带领几十个青年学生去保定布里村学法文,我和几个人到北京,和本省及浙江省的中学生办留法预备班。毛主席和第一师范同学罗学瓒、张昆弟等同路到达北京,住在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巷七号公寓。七八个人挤着睡在一个炕上。

北京大学是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校内出现了许多组织,课外活动相当活跃。各种会社如哲学研究社、新闻学研究会是毛主席最感兴趣的。新闻学会请名记者邵飘萍来演讲。毛主席都去听,我也去听过两次,新闻学会后来还举行过结业式。

在北京,我们除和一般青年共同组织活动之外,毛主席和我们少数旧同学——新民学会会员又有个别的活动。

和在长沙时一样,我们经常到杨怀中先生家里去请教。杨先生那时住在北门(地安门)外豆腐胡同。毛主席就住在杨家。我们去那里总是呆大半天。和在长沙时一样,杨先生夫妇、老夫人和杨开慧同志总是殷勤招待,留吃午饭。还是和在长沙一样。每人两双筷子,一双公筷。饭前饭后谈学论道,讨论时事。毛主席当时就不打算出洋赴法,他要留在中国(研究学问和救国之道)。但在北京居住要花钱,杨先生把毛主席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职员,每天登记来馆看书报的人的姓名,也是他的职内事,每月薪金八元。毛主席要求不高,能糊口就得了。馆长是北大教授李大钊同志兼任,馆里有许多关于中外各种思想学术以及当时新文化的书刊。李大钊同志很器重毛主席,认为他是湖南学生的领袖。

当时文化界名人荟萃在北京,毛主席仰慕他们。杨先生为了满足我们的求知欲,介绍我们去拜访过其中几个人,记得我随同去访问过的有蔡元培、胡适、陶孟和……

1918年冬,我们这批预备留法勤工俭学生派一人先去法国作先遣,主持人也认为有必要。毛主席对这事出了许多力。冬天到了,我和毛主席都想到,没有见过大海是一大憾事。因此决定到天津附近大沽口去看看。我们乘火车到了天津,然后又转车去大沽口。但下车后走到海滨一看:哪里有万顷波涛,连水都没有!只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原来是一个冰的世界!眼力所及的十里海面上,冰块高低不平地躺在那里。(www.xing528.com)

我们俩都很失望,但是既然到了海口,就是结了冰,也得在上面走走才过瘾。我们于是相约:两人各向一方走去,绕它一周,然后回到原地来集合。毛主席向西我往东,走到前面,忽然眼前出现一个木头房子,在迷茫的雾气中闪烁着隐约的火光。我径直朝它走去。只见屋内一个中年以上的人在生火,在劳作。他看到我,奇怪地问:“你从哪来?”我答说是南方人,打算来看海的……一会,毛主席也进来了。主人表示欢迎,给我们泡茶喝,同我们谈话。我们问他,为什么住在这里?他支支吾吾,不肯说真话。我们也就不问了,谈些别的话。(到现在我们都不明白,这位老人住在海冰上的真意。)坐了一会,我们又分头绕了半圈,才走到原地会合。但毛主席回来的迟,我等了许久许久,觉得脚都冻了。我问他,哪去了?他笑道,我有意找“蓬莱仙岛”的,谁知什么也没找到。

上得岸来,我们仍乘火车到天津。这时候已经是晚上了,街上一片灯光。我们都急着小便,但找不到厕所,于是去问警察。那警察听毛主席一口湖南话,又见我抱着一个大皮包,他不答复我们的问题,却要检查我们的皮包。毛主席故意逗他,从我手里拿去皮包,紧紧抱住不放。警察愈加怀疑,硬要看,毛主席硬不给。最后警察从毛主席怀里抢去,打开皮包一看:里面除两条毛巾、牙刷之外,尽是些蚌壳——我们从大沽口海边上捡的。我们大笑,他晦气地把皮包还给了我们。我们也忘了要办的事。最后在一个小摊上买了几个有名的天津锅贴吃了,顺便进店找到了便所。

在回北京的车上,除我们外几乎没有别人。我们最苦的是两脚冻得很,车上也不生火,没法子,我们索性脱了鞋,两人对坐着,把脚伸到对方的裤腿里去取暖,两个来钟头之后到了北京,下车后各往自己原来的住所去。这就是我们的大沽口——看海之行。

后来,1939年我回延安在毛主席处吃饭时,他还回忆起这次“旅行”,并对人们说:“我那时真希望找到蓬莱仙岛哩……八岁的时候,我非常信神,我父亲不信,我和母亲还认为不对,会对家里不吉利哩!有人说我从小不信神,那是讲错了……”

(萧三,原名萧子暲,新民学会会员。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本文选自1981年12月23日《天津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