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气节与人生价值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气节与人生价值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道德是至上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所推尊、发挥、弘扬,并培养、造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崇高气节、注重情操、自尊自爱、刚直不阿的民族精英、志士仁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崇高人格的代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气节与人生价值

中国哲学家、思想家的理想人格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要人们“以义为上”、“安仁利仁”、“修己行仁”,做一个“志士仁人”。

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生价值,人生的价值则是“三不朽”,即“太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以“立德”为最高理想。这就把道德视为人和理想、人生价值的最高者。

孔子认为,道德是至上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他说“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他以“仁”为核心的最高范畴建立了他的哲学体系,并贯彻到其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的含义是多重的,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过多种阐释,其主要含义是:

第一,爱人。《中庸》说:“仁者,人也。”就是说,只有仁者才为人,不仁之人不成其为人。作为仁者,首先要“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神学观念迷雾笼罩的时代,发现了人,因而爱人。他把爱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美德。他十分爱惜人、关心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要做到“仁”,就必须同情人、关心人,同情、关心的重要因素是“爱”。不具有“爱人”的思想,就不可能达到“仁”的标准。所以说“爱人”是“仁”的本质、核心的第一要义。

“爱人”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过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仁者由亲亲则达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的理想境界,既可以独善其身,又可以兼善天下。这便是仁人君子了。

第二,忠恕。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爱人”,就要实行忠恕之道。因此,他把“忠恕”作为体现、实现“仁”的两个方面加以规定。孔子所讲的“忠”,具有多重含义。除了有敬上、忠君之义外,还有其他含义。如“主忠信”(《学而》),“与人忠”(《子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孔子主张“为人谋”要“忠”,为人忠诚,对人忠诲,反省自身,从内心到行动,都要忠诚无伪。孔子的“忠”,既是端正思想、态度,求其在我,搞好己与人的关系,极力把事情办好,不要自欺而欺人,又是以己为人、成事、成人的奉献精神。(www.xing528.com)

孔子在讲“忠”的同时,又讲“恕”。恕是“推己及人”,即以己之心去推度人之心,一方面推己所欲,给人之欲,一方面己之不欲,不强加于人,要设身处于为别人着想。“忠恕之道”,最能体现“仁”的内涵和为“仁”之方。所以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雍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一个仁者,既有诚恳为人之心,即“忠”;又无害人之意,即“恕”。这是人的一生终身所行之道。做到了“忠恕”,便要行仁道了。这是处人、处事和自处的一种尺度、基本原则。

第三,修己。孔子认为,“仁人”要修己、克己、不要强调客观条件,而要从主观努力上修养自己,为仁由己不由人,求仁、成仁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行为。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是依靠本人努力追求所要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求仁而得仁,欲仁而仁至,为人由己不由人,所以要修己以求仁。

第四,志向。孔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实践人伦道德,实现人生理想,完善人生价值,做一个“志士仁人”,所以人要有志向。所谓志向,就是“成仁”。孔子提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仁者以实行仁德为目的,而不是以取利为目的。因此,孔子强调立定志向,实行仁德,“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同上)。读书人、有知识者,要有志于追求真理,不追求美食、美服,“士志于道,则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同上)。志士仁人要安贫乐道,时时不违仁,处处与仁同在,要为追求真理而努力奋斗,“朝闻道,夕死可矣”(同上)。道德为最高价值,人要有为实现道德而献身的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安仁、利仁时,仁与生无矛盾时,要两全齐取。如果生与仁不能两全并取时,就要舍生取仁。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杀身成仁,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了最高的理想人格。孔子强调人的志气、骨气、节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他推崇“士可杀而不可辱”的精神,称赞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品格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人”思想,尤其是发挥了孔子的“志士仁人”思想,在讨论生与死的问题时,他认为生是重要的,义也是重要的,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就应当舍生取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以“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为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饱已甚的人,宁肯饿死,亦“不食嗟来之食”。生命固然重要,人格理为重要。据此,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论,得志与民同行大道,不得志亦要坚持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

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思想,为后来的哲学家、思想家所推尊、发挥、弘扬,并培养、造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崇高气节、注重情操、自尊自爱、刚直不阿的民族精英、志士仁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崇高人格的代表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