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时智慧:科学通史的误解与疑惑

过时智慧:科学通史的误解与疑惑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科学史就发展到这儿,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把“mechanics”翻译成“力学”是完全错误的,它就是“机械学”,没有“力”什么事。但我们又知道,“力”这个玩意儿又的确是“牛顿力学”的核心。但是且慢,究竟“牛顿力学”与“恩培爱学”有何不同呢?既然“力”与“机械”如此不同,何以“力学”与“机械学”竟理所当然地成了同一个概念呢?

过时智慧:科学通史的误解与疑惑

我们说到了机械学和物理学的合流,但我们发现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涉及“力”这个概念。那么“力”又是个什么东西?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如果科学史就发展到这儿,那么我们可以说,中国人把“mechanics”翻译成“力学”是完全错误的,它就是“机械学”,没有“力”什么事。但我们又知道,“力”这个玩意儿又的确是“牛顿力学”的核心。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力学这个翻译并不感到什么不合适。

那么“牛顿力学”中的这个“力”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说一个人,他叫恩培多克勒,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在讲希腊科学时被我略去了,其实他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像毕达哥拉斯那样,是一个集思想家与宗教领袖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传说他最后跳入火山口以向信徒们宣示他已成为不朽的神灵。

恩培多克勒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事物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元素本身是不变的,而“爱”与“憎”的力量让元素彼此聚合或分离,造成了各种运动和变化。

恩培多克勒的爱憎学说现在听起来很荒谬,我们知道,在现代科学中,成功地解释了事物的运动的是牛顿的力学,而不是恩培多克勒的爱学。

但是且慢,究竟“牛顿力学”与“恩培爱学”有何不同呢?

试想一下,把牛顿力学体系中的“力”统统替换成“爱”,把F换成L,然后定义“1恩培”能让1 kg的物体产生1 m/s2加速度的爱,于是我们不再说两物体之间有1牛的力,而是说它们之间有1恩的爱——经过这样替换后的“恩培爱学”在数学上是与“牛顿力学”完全等价的,也就是说,它们解释和预测现象的精确性毫无区别。

也就是说,牛顿“力”学是某种偶然,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用“力”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有恩培爱学,有张三愁学,李四怨学……我们可以用任何一个符号来取代力的位置。(www.xing528.com)

所以牛顿定律与其说是牛顿发现了“力”的本质,不如说是牛顿重新给出了“力”的定义——力就是那种让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因,力的大小可以由物体的质量及其运动变化的幅度(也就是加速度)来衡量。事实上我们如果把运动变化的原因定义为爱或任何什么东西,无论是F=ma还是L=mb,效果也是一样的。

不过我要说,牛顿力学的出现在科学史上来看,并非偶然。牛顿为什么没有用其他某个概念,而是用力这个概念取得了成功,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首先要注意,力这个概念与机械的概念原本也是不沾边的。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西语中,“力”(vis/force)和“机械”(machine)这两个概念既非同义,也非同源。

中文中“力”的本义是“力气”“体力”之类的意思,引申出“努力”“费力”“用力气推”等动作意象,再引申出权力、魔力、活力等意味;而在西文中,拉丁文vis是活力、生命力的意思,而force更偏重于压力、强迫的意思。至于机械(machine)一词从一开始也就是手段、工具、装置、设备之类的含义。

我们注意到,力和机械这两个概念非但没什么亲缘,反而还有着互相抵触的意象。前者指的总是内在的、有生机的、带意志的东西,而后者指的总是外在的、冷冰冰的、实体性的东西。

既然“力”与“机械”如此不同,何以“力学”与“机械学”竟理所当然地成了同一个概念呢?这其中一定发生了某些奇妙和重要的事情——两个相似的人最终走到一起可能是一件顺水推舟、平淡无奇的事情,但两个水火不容、完全抵触的人走到一起了,那么背后肯定有故事,我们来看看这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