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肿瘤登记报告:揭示肿瘤发病趋势,支持防控策略制定

肿瘤登记报告:揭示肿瘤发病趋势,支持防控策略制定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肿瘤登记,掌握一个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趋势,为该地区的肿瘤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所有肿瘤登记处所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参与肿瘤登记报告工作。(二) 登记报告的范围登记报告自本院实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时间开始,在本院首次确诊或首次治疗的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

肿瘤登记报告:揭示肿瘤发病趋势,支持防控策略制定

一、肿瘤登记报告的概念

肿瘤登记报告是一项按一定的组织,经常和系统地收集、储存、整理、统计分析和评价肿瘤发病、死亡及生存资料的统计工作。肿瘤登记的数据是评估癌症诊治水平的重要统计指标,是癌症临床控制效果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肿瘤登记,掌握一个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趋势,为该地区的肿瘤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肿瘤登记报告分为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和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两种类型。截止到2016年,我国31个省(市)有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308个,覆盖人口约3亿。所有肿瘤登记处所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参与肿瘤登记报告工作。

二、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和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的区别

两者收集资料的内容各有侧重,因此在肿瘤登记报告方法上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区别主要表现在登记报告的目的、对象以及收集的内容等方面。

(一) 登记报告的目的

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其目的主要是掌握某一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死亡以及生存情况,了解其流行规律与趋势,为该地区肿瘤防治效果的评价以及进一步的肿瘤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有力的依据。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主要服务于医院管理以及医院的临床与科研,同时也作为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职能,为所在地区的肿瘤监测提供有效数据。通过肿瘤登记,一方面,掌握医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动态,如病种、构成、病期等,为医院合理调配人力、床位以及医疗设施的应用与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家族史、诊疗方法、生存质量以及治疗周期与费用,对提高医院临床诊疗水平以及肿瘤病因学、流行病学的科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二) 登记报告的对象

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其对象为某一地区的户籍所在人员或常住人口中所有恶性肿瘤患者。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其报告的对象为医院就诊的肿瘤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无论其是否为本地户籍人员或本地常住人口。

(三) 登记报告的内容

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疾病信息以及诊断单位信息。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的内容则更为详细、具体、准确和微观,而且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于不同的病种所登记报告的内容还有所不同。

三、开展医院肿瘤登记的基本条件

(一) 医院必须具有一定的肿瘤诊疗能力

开展肿瘤登记报告的医院必须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具备影像及病理诊断的条件,临床医师能根据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并制订规范的治疗措施。

(二) 领导重视是做好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重要保障

领导要充分了解肿瘤登记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重视和开展肿瘤登记报告工作。

(三) 成立专门的机构

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是要依赖一定的组织机构开展的,因此,配合医院的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开展,成立专门的肿瘤登记机构以及组成一支认真、负责且具有一定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组成的肿瘤登记团队是很有必要的。该机构应设领导小组以及管理办公室,即肿瘤登记办公室。领导小组由业务院长负责,医院的公共卫生科、医务部(包括病案室)、信息科、临床医技科室负责人共同组成,其职责为制订医院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管理办公室即肿瘤登记办公室,根据医院的情况挂靠公共卫生科或信息科,其主要职责为技术培训,数据的收集、整理、审核及上报。

(四) 建立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医院根据本院科室的设置情况,制订严谨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以及切实可行的肿瘤登记报告工作流程,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以及上报的每一个环节实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及时。

四、肿瘤登记报告方法

(一) 登记报告的病种

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和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一样,登记报告所有的恶性肿瘤(不包括原位癌)以及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其具体包括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C00C97(恶性肿瘤)、D3233、D35(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D4244(中枢神系统交界性肿瘤)和D4547(骨髓再生障碍,如骨髓硬化、骨髓纤维化,顽固性贫血,顽固性血细胞减少和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自发或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肿瘤。此外,医院还可根据自身科研的需求,增加登记的病种,如一些原位癌或癌前病变等。

(二) 登记报告的范围

登记报告自本院实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的时间开始,在本院首次确诊或首次治疗的恶性肿瘤及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患者的资料,包括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资料。

(三) 登记报告的内容

1. 患者的基本信息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或门诊号、性别、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户籍地址、常住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联系人电话。

2. 肿瘤诊断信息  肿瘤诊断信息包括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学类型、临床和病理TNM分期、诊断依据、确诊日期。(www.xing528.com)

肿瘤发生部位,应为原发肿瘤部位,而非转移癌发生的部位。部位应细化到亚部位,如食管中下段癌、胃窦癌、乙状结肠癌等,就不要单纯报告为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

病理学类型包括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和细胞类型(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和非T非B细胞)等,应尽量详细记录。如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肺上叶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不能简单登记为结肠癌和肺癌等。

肿瘤发生部位以及病理学类型都应按照国际疾病分类肿瘤学专辑第3版ICDO3标准填写,并准确地编码。

诊断依据应注明是以下哪种方式:临床确诊;影像学资料支持;手术、尸检确定(无病理);生化、免疫检查结果支持;细胞学、血涂片等病例资料支持;病理(继发);病理;尸检(有病理);不详;仅有死亡医学证明书等。

确诊日期为首次确诊的时间,按规范的日期格式“********”填写。若是在其他医院确诊,在本院首次治疗,确诊日期则为在其他医院首次确诊的时间,而非在本院的住院日期。

3. 随访信息  肿瘤登记的随访工作至少一年开展一次。随访信息很重要,随访患者的生存状态及生存质量,是评价医院诊疗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国家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处,随访的内容主要为患者的生存状态,即生存或已经死亡,若死亡,则要报告患者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和死亡地点。医院肿瘤登记报告可根据开展登记报告工作的目的,按照生存质量判断标准或卡氏评分,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及质量,并做详细记录。

4. 治疗信息  目前我国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尚未要求登记患者的治疗信息。但随着肿瘤规范化诊疗的要求越来越高,评价诊疗方案是否科学、规范和有效,患者治疗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建议医院在基本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高精度肿瘤登记报告体系,在登记报告内容中增加患者的治疗信息。治疗信息即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则应细化到手术方式、日期;化疗则应细化到化疗方案(术前、术后)、日期;放疗则收集放疗方案、装置、剂量、日期等。除此之外,医院还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对不同的癌种登记报告不同的内容。

例1:肿瘤登记报告卡

登记号:

例2:肺癌登记报告表

医院:姓名:病案号:身份证号:出生日期:电话:家庭住址:省市区/县医保类型:1=城镇职工基本医保2=城镇居民医保3=新农合4=商业医疗保险5=公费医药6=自费

(四) 资料收集方法

在我国,肿瘤登记报告工作开展了近半个世纪,一直沿用被动登记和主动登记两种方法。

被动登记是由临床医务人员负责填写所诊治的肿瘤患者登记报告卡,登记人员负责定期收集、汇总。被动登记,特别是传统的纯手工被动登记方法受临床医生工作量大、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影响,不太适用于现在的肿瘤登记工作。现代的被动登记,是当临床医生接诊肿瘤患者,如果患者的诊断结果是需要登记报告的肿瘤时,医生工作站会自动弹出一个登记报告卡,临床医生只有完成了报告卡的填写,工作站方能进入下一步的操作。

主动登记是指专门从事肿瘤登记的技术人员主动收集相关医疗记录(临床医技科室诊治行为及结果)中的肿瘤资料,摘抄到肿瘤登记报告卡上。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主动登记方法从最早的手工查找和摘录这样费时、费力的传统方法逐步演变成现代主动登记方法,通过医院门诊挂号系统、医技科室检查设备的工作站以及医院的HIS系统等,获得完善的肿瘤资料,形成肿瘤登记报告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主动登记方法又进一步演变成半自动登记方法,而且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还可实现自动登记方法。

医院肿瘤登记的最好方法应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制订一套适合本单位、及时、准确、高效且漏报少的登记报告工作流程,以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医院肿瘤登记报告的质量控制和评价

质量控制应该贯穿于肿瘤登记报告工作的每个环节。医院按照自身特点,在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制订工作规范和质量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

(一) 质量控制的要求

1. 要求肿瘤登记数量完整  医院肿瘤登记人员要充分考虑每一种数据收集途径,防止漏报,漏报率小于5%。

2. 要求肿瘤登记项目齐全与信息准确  肿瘤登记报告卡上各项基本信息的填报要齐全,因为报告卡的填写质量直接影响登记资料的质量,肿瘤登记技术人员应对所收到的报告卡进行质量检查,发现漏项,及时补充。尤其是以下项目: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常住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以及诊断日期、肿瘤解剖学部位、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等肿瘤相关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完整与准确填写便于日后的剔重及随访工作。

3. 要求肿瘤登记报告及时  医院肿瘤登记报告工作,除了医院自身的临床、科研以及科学管理的需要,还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能,将本院收集的肿瘤患者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所在地的肿瘤登记处,这就要求登记报告应及时。

(二) 质量控制的评价

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的质量评价和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报告一样,从完整性、有效性、可比性和及时性四个方面进行评判。完整性是指有无漏报项,特别是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以及诊治信息。有效性是指诊断信息的准确性,包括未指明肿瘤部位,即原发部位不详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比例较高,说明该院诊断水平可能较低,或者病例资料摘录质量较差。病理诊断所占比例高,说明该院诊治水平较高,资料可信程度高,但不是所有癌种的病理诊断率都高,比如肝癌、胰腺癌一般较低,因此应区别对待。可比性是指肿瘤患者诊断和治疗的定义和标准是否相同,是否可比和标准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定义和标准应根据ICD10或ICDO3编码标准化,疾病分期应根据国际和AJCC标准进行分期。及时性是指患者的资料收集是否及时,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资料一般滞后3年,但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应不超过3个月,当年的资料应在次年的第一个季度完成统计分析。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医疗知识的规范化存储和共享成为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医学大数据的科学采集、分析及评估对于提升医药卫生服务水平以及肿瘤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等具有重要作用。肿瘤监测是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因此,无论是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还是以医院为基础的肿瘤登记工作,都将成为肿瘤防控措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严亚琼  刘昊  张敏  代娟  李俊林  杨念念  朱朝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