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农耕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结构与人民消费的影响

中国的农耕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结构与人民消费的影响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秦汉到清末,历时虽两千多年,但农耕技术并没有多大进步。农耕技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间接影响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苏联的稻米经营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中国想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改善人民消费水平,就应当在农业技术方面多加努力。

中国的农耕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结构与人民消费的影响

我国农业起源很早,战国时农业生产已经表现得十分活跃,到西汉已进入较高级的农业社会,农业技术有所进步,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因为在西汉时,铁器已经逐渐成为劳动工具并且居于重要地位,所谓“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33],同时牛耕也渐渐推行,因此,昔之农耕以木器及人力为主者,今则渐以铁器为主,并知兼用牛力,此二者诚为农耕技术上划时代的进步。此外有纪胜之的区种法、土壤改良术及赵过的代田法[34],均表示那时农耕技术的突飞猛进。自秦汉到清末,历时虽两千多年,但农耕技术并没有多大进步。鸦片战争后国外经济势力侵入,我国转而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除农村变为列强销售剩余商品的尾闾外,国内并未引进农业革命模式,也没有促进农耕技术的显著改良,至近代我国农业生产除江苏无锡一带曾使用插稻机器外[35],一般的动力都仍以人力、畜力、水力为主,工具仍是简单的木器、铁器和木铁混合器。

农耕技术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间接影响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换,苏联稻米经营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自古以来,稻作都是限于小农场的。自从苏联成立后,即归国营农企业经营。每一农企业所占的耕地达数千公顷,可称世界最大的农业组织。以前传下来的手工植稻,不复延用;现在从飞机的播种起,到机器收割为止,完全机械化。有许多区域,例如乌克兰稻作区,已达到世界收获记录的范畴。”[36]欧美各国自农业革命后,农业技术大大改进,谷物生产量激增,得以一部分供人食用,一部分供饲畜,转而增加每人食肉与食乳量,还有剩余用于大量出口。中国想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与改善人民消费水平,就应当在农业技术方面多加努力。(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