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成果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成果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帝国主义操纵和世界经济关系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农业生产结构带来了双重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曲折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是复杂的。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呈现如下特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辅的。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成果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使用了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将中国逐步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不仅侵占了中国农民无数耕地,还利用各种特权搜刮中国廉价农产品,使中国农业生产变成帝国主义的附庸。受帝国主义操纵和世界经济关系的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为农业生产结构带来了双重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曲折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是复杂的。根据本书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1840—1936年的农业生产虽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但总体上仍然是向前发展的,表现在农业生产结构亦有所优化发展上;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农业生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出现全面的衰退。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指1936年以前)呈现如下特点:

(1)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为辅的。农业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左右,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农业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所占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林地、牧场所占的比重依次减少,说明种植业仍然是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产业。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耕地、林地和牧场比重均明显不足,在总的土地面积中的比重较低,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从农业产值结构来看,种植业产值(80%左右)占主导地位,其次是畜牧业、副业、林业和渔业,畜牧业产值虽居第二位,但是其绝对比重远远低于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13%左右),说明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发展明显不足。

从近代农业生产结构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种植业产值比重呈现波浪式下滑趋势,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的产值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较为明显。这一变化趋势使得农业生产结构中以种植业为绝对主导的现象有所改变,畜牧业等其他各部门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2)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近代,粮食作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一直在80%以上。20世纪初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5%左右,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到82%左右,说明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已有下降的趋势。粮食作物内部,稻、麦占有绝大比重,两者合计占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

近代,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不断上升,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由1840年的10%上升到1946年的19%。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的农民增加种植经济作物,减少种植粮食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出现粮食缺乏、需要外部调剂的状况。近代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上升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下降,改变了过去纯粹的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虽然未能改变粮食作物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变化已经是朝着种植多样化的方向前进了许多,是一种积极的、合理的变化。

(3)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经历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波浪式下滑的轨迹。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农业生产一直在衰落,近代,尤其是1840—1936年,粮食总产量仍然是上升的。同时,随着经济作物商品化的不断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量不断上升,这一变化过程有利于弥补因粮食作物发展滞后而造成的生产不足。(www.xing528.com)

(4)近代(主要指1840—1936年),无论是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商品值,大多都是在增加的,1936年以后,农产品商品化不但没有什么发展,而且有所倒退。近代经济作物的商品化发展迅速,推动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了经济作物的生产。同时,它也带动了部分粮食作物参与到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农民在市场引导下更多地生产经济作物的同时,必然减少种植粮食作物,从而造成粮食作物在农业生产中比重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这样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恶化,相反,它是农业生产结构朝着多元化、均衡方向发展的一种合理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必将朝着降低粮食种植的绝对比重,合理均衡发展经济作物及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的方向发展。

(5)近代,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展。尤其是畜牧业的发展最为显著,相关数据显示,各种家畜数量在1936年以前均取得明显的增长;林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林业资源毁坏现象严重,与其他各业相比,生产相对落后一些,显得发展不足;近代中国的渔业生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尤其在20世纪以来渔业出口增长较为明显,但是出口增长慢于进口增长,说明我国的渔业生产有待进一步地开发和拓展;近代手工副业生产也一度兴盛,特别是手工棉纺织业、蚕丝织业、草帽辫业、花边业、发网业等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均取得一定程度的繁荣。

根据农业产值结构的比较,除种植业产值遥遥领先之外,畜牧业产值居第二位,副业产值居第三位,然后是林业和渔业产值。1936年以前,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同时,农业生产结构有了一定的优化发展:种植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同时畜牧业、副业等其他各业产值比重均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近代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仍然是以农业种植业(主要是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的较为单一的生产结构,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生产仅作为种植业的附属活动而存在,它们的发展仍然是不充分的。整体上,农业生产在1936年以前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但是由于1937年战争的爆发,严重破坏了之前所有的发展成果,农业生产全面下滑。仅从1840至1936年来看,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的。在此期间,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合理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生产均有相应的发展,各业之间的比重也朝着均衡方向有所发展;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