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研究: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研究:研究目的及意义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的经济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农民问题的确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贯穿始终。因此,本书着力关注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试图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较为全面的分析,力求揭示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化过程。其次,本书力图揭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整体状况,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其发展中进步的一面予以肯定,同时探究农业生产不发展甚至衰退的原因。

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演变研究:研究目的及意义

19世纪中叶,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被迫进入近代化进程,延续数千年的“以农立国”的思想和实践受到挑战。进入20世纪,在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和调和中,农民农业农村成为不同学者和不同政权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学经济领域内对农村的调查研究广泛展开,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土地改革、乡村合作运动等。当时的经济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农民问题的确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经无数学者的考察,许多时日的试验,全体国民的努力,方才有一些眉目”[1]。

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农业问题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权威学者巫宝三先生的估算,1933年全国国民所得中,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61%[2],足见近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如何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如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成为关系中国现代化全局的关键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多年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任务。

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农业结构调整贯穿始终。农业生产结构,在宏观上包含了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中观上主要是指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微观上则涵盖了每个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结构,如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结构关系,粮食作物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结构关系,经济作物内部以及畜牧业内部等结构的变化。可以说,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的一个基本问题,若要实现近代化,解决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断裂的问题,务必要高度关注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问题。因此,本书着力关注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试图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较为全面的分析,力求揭示近代农业生产结构的总体状况及其变化过程。

首先,本书将对近代农业生产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的资料进行梳理。与近代农业生产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繁杂,而且零乱,已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某个领域的发掘整理,还没有学者对这些分散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本书以农业生产结构为主线,对近代农业生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为今后的相关学术研究奠定一部分文献基础。(www.xing528.com)

其次,本书力图揭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整体状况,对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其发展中进步的一面予以肯定,同时探究农业生产不发展甚至衰退的原因。

最后,本书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教训,为当前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供决策参考。近代,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有很多经验教训,也付出过沉重的代价。当前,我国已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如何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知史而后明,了解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整当代农业生产结构,使我们在新的环境下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