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味的审美标准和味外之美

理解《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味的审美标准和味外之美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1.理解《吕氏春秋·本味篇》所提出的味的审美标准。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味外之美”。“味外之味”,又称心理味觉,是味觉审美的最高境界。因而这种“味外之味”,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它打破了味觉经验的单一性、清晰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味觉审美活动的品位,最终出现一种“食有尽而味无穷”的审美佳境。饮食活动中所产生的“味外之味”,除了上述群体表现外,还有个体特点。

理解《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味的审美标准和味外之美

学习目标

1.理解《吕氏春秋·本味篇》所提出的味的审美标准。

2.熟悉个体感受对味觉审美的影响。

3.了解调味对心理味觉的影响。

4.掌握中国菜肴的各类命名方式。

5.掌握根据菜肴的造型、用料、色彩、风味、筵宴主题选择器皿的方法。(www.xing528.com)

6.理解就餐环境饮食心理的影响。

美食的美,远不限于美食自身,有时,美食还能透视出思辨之美、启迪之美、智慧之美。这种深邃的理性美,恰恰是美食带给食者的感悟。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味外之美”。

“味外之味”,又称心理味觉,是味觉审美的最高境界。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确指美味本身,而是渗透了主体对饮食审美的情感依恋和理性反思。因而这种“味外之味”,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色彩和不确定性,它打破了味觉经验的单一性、清晰性和相对稳定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味觉审美活动的品位,最终出现一种“食有尽而味无穷”的审美佳境。

饮食活动中的理性内容,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息息相关。例如,对于味的审美标准,《吕氏春秋·本味》中有这样的总结:“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这何止是味的标准,它所追求的适度、中庸、淡泊、和谐,正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的具体体现。

又如,中国饮食方式中讲究“整体”和“有序”。饭桌是圆的,就餐者围桌而坐,这就构成一种封闭状态的“圆”的哲学;而且饭桌上的排列也是井然有序,宾主、长幼、尊卑,都有大体的规定。这些,都已超出了单纯的饮食范围了。饮食活动中所产生的“味外之味”,除了上述群体表现外,还有个体特点。例如,在饮食品味中,可以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可以激发创作的灵感,可以产生对人生的感悟,也可以加深友情进而调整人际关系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